- 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A、B、二点间高差,全站仪屏上显示测量AB、二点间斜距为100米,竖直角为92º,量取全站仪高为 1.340米,棱镜高1.689米,则AB、二点间高差为()。水准测量时,如果尺垫下沉,可采用的正确方法是()。用大
-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为每公里测量误差为()mm。将通过椭球旋转轴的平面称为()。三等三角网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是()。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角度测量的主
-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叫水准原点。()工程控制网相邻等级的平均边长,基本是按()逐级递减。我国将静止的海水面延伸至大陆内部,形成一个包围整个地球的封闭水准面,叫()。×1/2#
1/3
1/4
1/5大地水准面#
平均海
-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管边施工过程中的测量保障有()。A点的高斯坐标为112240m,19343800m,则A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地面任意一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叫()。√中线
- 测量成果资料的计算复核工作应由不同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平行及交叉计算,相互校核。()编制竣工总图是为建筑物的()提供准确资料和数据。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步骤为()。在1∶1000地形图上,设等高距为1米,如相邻两条等高线的
- 柱子吊装前的测量准备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已知A、点坐标为(12345.7,437.8),B、点坐标为(12322.2,461.3),则A、B、边的坐标方位角为()。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称为( )。角度测量主要包括()
- 等级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宜采用对向观测。对向观测宜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和()的影响。垂直角观测误差
气象测量误差
地球曲率#
折光差#CD
- 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方向,称为直线定向。()用RTK放样时,先要进行当地坐标参数求解,而施工现场一般是采用点校正方法来进行求解时,至少选择几个已知平面控制点()和几个已知高程控制点()所求解的七参数才能满
- 角度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角度#
方向
导线
控制√A
- 根据已知点高程及两点间的垂直角和距离确定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叫水准测量法。()对两段水平距离丈量的结果为:D1=100m±0.020,D2=200m±0.020m,则两段丈量距离的精度比较高的是()。下列叙述减弱目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
-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局部到整体、先控制后碎部。()设有中点多边线,观测值应满足的条件是()。×三角形内角和应为180°,即图形条件#
中点各角之和应为360°,即园周角条件#
由基线依次推算各边长,最后再推算出基线的长
- 测量数据13.6245米根据凑整规则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应写成13.624米。()A点的高斯坐标为112240m,19343800m,则A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其目的是为了消()误
- 根据已知点高程及两点间的垂直角和距离确定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叫三角高程测量。()AB两点,丈量距离为L=29.3880米,AB两桩的高差为0.42米,即它的倾斜改正数为()。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是指相对于()而
- 用大地经度L和大地纬度B表示地面点投影到旋转椭球面上位置的坐标称为()。测量工作的()是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天文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
地球坐标
大地坐标系#实质#
主要内容
基本工作
要求DA
- 测量数据的凑整规则正确的是()。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方法是通过()来计算高差。纵断面测量同其它测量一样,遵循()。高程控制测量中,从测量精度来讲()的精度最高。用内控法做竖向投测的方法有:吊线坠法,激光铅直仪法,经
- 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称为()。角度测量
直线定向#
直线定线
标准方向测量B
- 水准点是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其高程的()。等级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宜采用对向观测。对向观测宜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和()的影响。地心坐标系统的坐标原点是()。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其高程的高程控制点叫
-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不是()。一直线AB的正方位角是30°它的反方位角的读数是()。测量成果资料的()工作应由不同技术人员进行独立平行的计算,相互校核。从整体到局部、先碎部后控制
从局部到整体、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从
- 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称为直线定向竖直夹角
水平夹角#
相互关系
目标方向线B
- 根据已知点高程及两点间的竖直角和()确定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叫三角高程测量。水平角
水平距离
水平距离#
高程C
- 测量数据的凑整规则是舍出部分首位等于5,()。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中央子午线经高斯投影后是一条长度()。保留位为奇数则加1,如为偶数则不变#
保留位为偶数则加1,如为奇数则不变
保留位无论是奇数或偶数
- ()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柱子吊装前的测量准备工作是()。水域地形测量与陆上地形测量应互相衔接。其测点布设和间距应符合()的要求。下列与高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测量内业
测量外业
测量
- 测量数据的凑整规则不正确的是()。在地形图上,要求将某地区整理成平面,确定设计高程的主要原 则是()。测量中,需要观测垂直角的工作有()。舍出部分首位大于5,保留位加1
舍出部分首位小于5,保留位不变
舍出部分首位等
- 水准点是用()方法测定其高程的高程控制点。平板仪确定碎部点位置采用()法。视距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GPS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解析
图解#
坐标DB
- 下列()属于高程控制测量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已知测站点坐标yA=100.000m,xA=100.000m,后视点B的坐标yB=150.000m,xB=150.000m,欲测设点P的坐标yP=125.000m,xP=110.000m,则测设P点的极坐标数据D和b为()。容许误差又叫(
- 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原点设在我国()市。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单面水准尺时,可用变动仪器高法进行检核,变动仪高所测得的两次高差三差不得超过()。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往返水准路
-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叫水准点。()对某量进行9次等精度观测,已知观测值中误差为±0.3mm,则该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精度为()。正投影图是绘制建筑工程图的基本方法是因为()。测量数据的凑整规则正确的是()。√
- 距离测量的常用方法可分为钢尺量距、光电测距、视距测量及()。沉降观测为了达到高精度,观测方法应注意()。对某量进行9次等精度观测,已知观测值中误差为±0.3mm,则该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精度为()。物理测量
化学测量
- 采用中间法纠正的误差是()。根据观测误差的性质,观测误差可分为()。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根据已知点高程及两点间的竖直角和()确定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叫三角高程测量。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
粗差
人为误
-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其()的高程控制点叫水准点。基准点
高差
坐标
高程#D
-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区别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多级复核的原则
仪器使用前标定的原则
细致认真、反复核对的原则两坐标轴x、y相同,象限编号数学
- 角度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象限角和竖直角的测量。()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来表示的。×地理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
坐标和高程#
方位角和高程×C
-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一般在图上量度或实地测图描绘时,把图上()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精度。根据已知点高程及两点间的垂直角和水平距离确定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叫()。×1.0cm
1.
- 高等级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水准测量、()。现场作业人员,在生产劳动中要处处、时时注意做到“三不伤害”,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他人伤害。因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x、y表示地面点时,( )坐
- 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的高程是72.260米。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步骤为()。黄海海平面
黄海平均海水面
水准点
水准原点#对中、整平、瞄准、读数#
瞄准、精平、对中、读数
粗平、瞄准、精平、读数
粗平、精平、瞄准、读数DA
- 确定()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称为直线定向。地面任意一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叫()。WGS-84坐标系统是一种()。直线#
线段
水平距离
地面点相对高程
绝对高程#
假定高程
法定高程参心坐标系统
地心坐标系统#
球
- 一般民用建筑场地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为()。容许误差又叫()。正五边形的特点是()。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称为( )。为保证安全生产,劳动法第56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对管理人
- 角度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和竖直角的测量。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称为()。象限角
高程角
水平角#
导线转折角对中、整平、瞄准、读数#
瞄准、精平、对中、读数
粗平、瞄准
- 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道路纵断面图的垂直比例尺通常比水平距离比例尺()。经纬仪视准轴检验和校正的目的是()。轴线的平面布置
轴线的竖向投测#
经纬仪投测法小一倍
小10倍
大一倍
大10倍#使视准轴
- 三角高程测量是通过观测二点间的水平距离、竖直角、仪器及棱镜高来计算(),并确定未知点高程的测量方法。图根点的精度限值,是分别相对于()而言的。两点间高差#
两点间倾斜距离
两点间直线距离
两点间距离邻近等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