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板上培养48小时后出现中心凹陷的"脐窝状"菌落的细菌是培养钩端螺旋体的最佳温度是肺炎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粪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22℃
25℃
28℃#
35℃
37℃钩端螺旋体的最佳培养温度是28~30℃。
- 哪一种培养箱温度上升和下降均缓慢,但箱内温度均匀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表面菌膜生长,是由于 ( )早期缺铁的特点有直热式培养箱
隔水式培养箱#
电热恒温培养箱及干燥两用箱
振荡培养箱
油电两用培养箱
- 克雷伯菌属中不能在41℃生长的是( )在沙保弱培养基上形成黑褐色皱褶薄膜菌落的真菌是被狂犬咬伤的病人采取下列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肺炎克雷伯菌
催娩克雷伯菌
土生克雷伯菌#
植生克雷伯菌
以上都不是申克孢子丝菌
- 下列对于狂犬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病死率几乎达100%
内基小体有诊断意义
及时接种减毒活疫苗可预防发病
患病动物为传染源#
狂犬病病毒是有包膜的RNA病毒脂蛋白
磷壁酸
RNA
脂多糖
肽
- 局部免疫重要的抗体是( )以下哪种病毒在妊娠早期原发性感染时最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哪种细菌是ESBLs的主要产酶株IgG
IgM
IgD
IgE
sIgA#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RSV
腺病毒
HPV鲍曼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
阴沟肠杆菌
铜
- 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下列哪一项不是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的特性可快速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试验是耐盐性强
在血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病变比较局限
不易产生耐药性,抵
- 生物基因组分子量慢性寄生虫感染时,人体内Ig升高显著的是巨大#
微小
2个KB以上
2个BP以下
以上都是IgG
IgA
IgE#
IgM
IgD
- 病因判定标准中哪些是必需的下列酶不属于细菌的侵袭性酶的是前因后果和广义关联强度#
前因后果和关联的合理性
前因后果和终止效应
广义关联强度和关联的合理性
广义关联强度和关联的可重复性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胶原
- 红细胞在Alsever液中的保存期限病毒标本的长时间保存应置于4℃保存1天
4℃保存1月#
室温保存1月
4℃保存1年
室温保存1年4℃
-20℃
-40℃
-50℃
-70℃#病毒标本的长时间保存需置于-70℃。
- 某乡镇卫生院大夫,在采集到可疑流脑病人细菌培养用标本后,因缺少培养条件,需送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病原培养,所遵循的如下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中哪一项是错误的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 )。脊
- 人体厌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包括下列分离培养要求不高的细菌是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系统针对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紫外光下照射#
深部需氧菌感染淋病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
- 大肠埃希菌中混有变形杆菌,现要分纯大肠埃希菌,可采用下列哪种培养基 ( )临床采集的尿液标本,用定量接种环接种1环在培养基上,若诊断为尿路感染,所得菌落数应大于 ( )葡萄球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性疾病不包括营养
- 标本直接镜检时,出芽酵母应注意与以下哪种物质区分HSV-2可引起( )结核分支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淋巴细胞
白细胞
芽胞
脂肪微滴#
荚膜宫颈癌#
Kaposi肉瘤
Burkitt淋巴瘤
原发性肝细胞癌
白血病沙保培养基
改良罗氏培
- 巨细胞病毒不可能潜伏在( )下列何者是引起DIC的主要物质 ( )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乳腺
肾脏
白细胞
红细胞#
唾液腺透明质酸酶
荚膜多糖
内毒素#
菌毛
外毒素脊髓灰质炎病毒#
乙脑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麻疹病毒
EB
- 下列哪项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无关( )。能产生SPA的细菌是触酶
荚膜
菌毛对胃黏膜有较强的黏附力
蛋白酶
产生尿素酶#粪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 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生物安全防护的对象包括()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工作人员#
辅助人
- 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毒是(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微生物称灭菌其中包括(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结核病诊断的快速方法 ( )A组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68型
C组轮状病毒
B组轮状病毒
以上都不是细菌繁殖体、
- 患儿男性,8岁。发热,烦躁3天,对风、声音和光刺激敏感。不能进食、饮水。T39℃,P110次/分,神志清楚,呈极度恐怖状,流涎,饮水甚至听到水声即引起咽肌强烈痉挛。2个月前右手曾被狗咬伤。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 )。麻疹
- 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应遵守 ( )红细胞3个平均值包括无菌操作#
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
急性期采集#
不得接触消毒剂#
无菌容器盛放#MCV#
MPV
MCH#
MFR
MCHC#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可借助红细胞的3个平均值(红细胞平均容积M
- 男性,因进食过海产品,餐后4h突然发热、剧烈腹痛、腹泻、呕吐,大便10余次,偶有粘液血性,无里急后重住院。体检:轻度脱水征,腹软有压痛。化验:大便光镜检WBC5~8/HP,RBC10~25/HP,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翻
- 链球菌分类的根据是 ( )IgM具有的特点包括细菌的致病作用
产生色素的颜色
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中溶血的情况#
鞭毛抗原的特异性
对营养的要求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最早出现#
半衰期长,组织穿透力弱
分子结构呈环形,分子
- 细菌的带电现象与下列哪些有关( )。下列试验对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无意义的是 ( )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说法错误的是抑菌作用#
凝集反应#
染色反应#
杀菌作用#
沉淀反应#脲酶试验
因子血清凝集
形态染色特
-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分离主要采集梅毒在哪一病程中传染性最强 ( )血液
大便
喉漱液
小便#
精液潜伏期
第Ⅰ期#
第Ⅱ期
第Ⅲ期
恢复期通常取患者的小便和/或疱疹液分离病毒。
- 下列假单胞菌属中不能产生水溶性色素的是( )。铜绿假单胞菌
斯氏假单胞菌
曼多辛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
恶臭假单胞菌
- 能发生接合的细菌具有( )耐药决定因子
F质粒或类似F质粒功能的物质#
Col质粒
前噬菌体
Vi质粒
- 不能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体的试验 ( )下列关于大肠埃希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
中和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天然所在地是人或动物的肠道
致病型大肠埃希菌是内源性感染#
大肠
- 进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方法不正确的是检查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应当采用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发病率最低的是血清学分型
噬菌体分型
质粒指纹图谱分析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生化反应
- 氧化酶试验主要用于触酶是患者男,35岁,右下肢不慎被粉碎机撕裂伤1个月余,现明显肿胀、疼痛加剧、有捻发音,急诊入院。伤口处皮肤坏死发黑,有脓性分泌物渗出伴异味,该患者有可能是下列哪种细菌感染肠球菌属与假单胞菌
- 最易发生变异的病毒是对流感病毒血凝特性的错误叙述是( )下列哪种细菌不是革兰阴性菌 ( )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腮腺炎病毒能凝集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红细胞
凝集机制是血凝素吸附红
- 构成细菌毒力的是以下哪种不是真菌的无性孢子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侵袭力和毒素#
分解代谢产物
侵入机体的途径芽生孢子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孢子囊孢子
厚膜孢子
- 下列哪种虫卵最大( )蛔虫卵
钩虫卵
姜片虫卵#
肝吸虫卵
肺吸虫卵
- 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生化反应结果是 ( )乳糖+,IMViC(+、+、-、-)#
乳糖-,IMViC(+、+、-、-)
乳糖+,IMViC(-、-、+、+)
乳糖-,IMViC(-、-、+、+)
可发酵任何糖类,IMViC(+、-、+、-)
- 波浪热的病原体是下列酶不属于细菌的侵袭性酶的是布鲁氏菌#
嗜肺军团菌
幽门螺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百日咳鲍特菌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胶原酶
氧化酶#
血浆凝固酶布鲁氏菌照成的感染能够形成波浪热。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产
- 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常用标记技术包括溶原性转换免疫荧光
酶
放射性核素
以上均是#
以上均不是由R质粒参与
由性菌毛介导
由毒性噬菌体参与
由温和噬菌体参与#
是受体菌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
- 4种核苷酸排列组成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时转换成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遗传信息的这种转换称为人旋毛虫病的流行与哪些动物的关系较密切 ( )翻译#
复制
转录
扩展
修复狗#
牛#
鼠#
猪#
羊#4种核苷酸排列组成遗传信
- 可用作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检测的细菌( )。对病毒核酸的错误叙述是( )下述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黏质沙雷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以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 某牧民,将一病死绵羊剥皮后煮羊肉食用,2天后出现全身无力,并有紫黑色便血,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肠炭疽。该患者受感染的最关键原因是下列对于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描述错误的是( )L-吡咯酮β-萘基酰胺反应试验,即PYR试
- 限制性内切酶用量可按标准体系DNA加1单位酶,但要完全酶解则必须增加酶的用量,一般增加以下试验中既能检测抗体分泌细胞,正确的是1~2倍
2~3倍#
3~5倍
4~6倍
以上都是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LDH释放试
- 与白喉棒状杆菌的性状无关的是新疆出血热的传播媒介是螺旋体的运动决定于革兰阳性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
在吕氏血清斜面上生长良好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豚鼠结膜试验阳性#
在血平板上有狭窄溶血环蚊
蝇
蜱#
- 胆固醇约占支原体细胞膜成分的( )。与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无关的是20%
26%
30%
36%#
100%耐热核酸酶
肠毒素
杀白细胞毒素
M蛋白#
表皮剥脱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