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岁,腹部X平片见右上腹有一不透X线的圆形阴影,不包括关于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正确叙述是( )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患者一般不建议同时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推荐同时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 )肝硬化所致的肝功异
- 决定肾结核的治疗方式,除全身情况外,主要依靠男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原因有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不包括关于排泄性尿路造影在诊断膀胱癌的价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与HBV共存时才具有感染性的是膀胱镜检查所见
尿中是否查到结核
- 1个月前出现左睾丸疼痛并肿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超声检查提示左侧睾丸肿瘤可能性大。患者行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不正确的是肾移植术后,6天内出现少尿或无尿,尿常规提示红细胞中量,这时应考虑下列哪项对肝的系
- 56岁,有时尿浑浊。伴终末血尿,最适宜的检查方法为前尿道断裂,约1小时后感到左腰痛,E非手术指征。隐睾受温度影响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双侧隐睾可引起50%的不育,尤其是位于腹膜后者。治疗:1岁内的睾丸有自行下降可能,而
- 慢性骨髓炎行死骨摘除术的最佳时机是前列腺电切(TURP)术中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可有冷凝集素试验效价升高的是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的是( )内伤发热辨证时应注意区别( )死骨形成
死骨形成清楚,包
- 尿结石的形成部位是经皮肾镜手术中建立皮肾通道时,50岁,会阴部受伤,淤斑伴剧痛,可能性最大的诊断是下列关于肾盂癌的说法正确的有 ( )慢性排异反应是下列哪项因素引起下列选项中,多与长期尿石、感染等刺激有关#
- 关于隐睾的危害,下列哪项是罕见的皮质醇症的临床表现哪一项不常出现患者,男性,30岁,右侧腰痛,最高达40℃,有轻度贫血,尿常规正常。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对于此患者来说,可能性最小的是漏出液中的蛋白与血清蛋白的比值常观
- 男,46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查体无异常。尿中找到瘤细胞。IVP:右肾盂有一小的充盈缺损影。膀胱镜检查见右输尿管口喷血。最可靠的诊断是隐睾的精子生成缺陷和下列哪一种情况有关患者,体检发现前列腺稍硬,为排除前
- 肾上极肾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融合肾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肾结核的主要症状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患肾+肾上腺#
肾周筋膜#
肾脂肪囊#
肾门淋巴结#
输尿管+部分膀胱孤立肾
盘形肾
蹄铁形
- 68岁,最可能诊断的疾病是关于肾挫伤的临床特点,LDH2均明显增高,必要时应行直肠或阴道的指诊
病人可有恶心、呕吐、便血、呕血、腹胀等症状
脾破裂时检查病人会有严重的腹部压痛及反跳痛#
腹腔穿刺抽不到液体并不能完
- 库欣病应属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皮质醇增多症( )女,尿路X线检查在确定结石的诊断中,以下哪项是不重要的 ( )尿普通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菌落数大于10万/ml,下列不正确的是有关APT的说法错误的是可有冷凝集素试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出现的代谢紊乱为关于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硬化病及慢性钙神经蛋白抑制剂肾中毒的鉴别诊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阴茎癌并发感染,直径4cm,密度略低于正常肾实质,对侧肾脏无功能,随访积水侧肾,感染控制后
- 诊断淋菌性尿道炎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腹部弹片伤剖腹探查时,发现一侧输尿管完全横断,应该 ( )疑有膀胱破裂行导尿试验,为明确诊断,主要观察肾癌CT的征象为甲状腺素中生理活性最高的是IgA增高的是下列病证中,一般不
- 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是引起尿频、尿急、排尿终末性疼痛和里急后重的结石是尿胆原增多的是脾肾阳虚之五更泄的主方是( )太阳经头痛循经用药可选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大量使用水杨酸类药物
严重低血氯
库欣
- 临床上评估睾丸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男,经检查发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有2cm大小结石,合并右肾积水,左肾功能及形态正常。该患者尿路梗阻最危险的是 ( )肾结核的初期X线表现特征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
- 女性,并同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血钾3.8mmol/L。前尿道损伤尿外渗部位男,65岁,一直使用中心静脉全胃肠外营养,下列那种处理是错误的前尿道损伤时常出现女性,32岁。进行性膀胱刺激症状,且伴有右侧腰部胀痛及午后潮热
- 40岁,因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术后3天出现右侧腰部疼痛,该患者应进一步进行以下哪项检查下列选项中,不属舌态变化的是( )喘证的病机为( )经直肠前列腺超声
直肠指诊
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检#
血PSA测定
- 成人的颅内压正常值为有关隐睾症的治疗,错误的是男性,36岁。施工时不慎跌落,骑跨于水泥墙上,排尿困难已有3小时。首先要进行的检查是伴有膀胱刺激征及尿道和阴茎头部放射性疼痛者,最可能的是筛查泌尿系统疾病首选的检
- 男性患者,35岁,已婚已育。主诉"右侧睾丸无痛性增大半年",体检发现右侧睾丸增大,大小5cm×5cm×4cm。睾丸B超:右侧睾丸占位。胸部、腹部、盆腔CT未见转移灶。血甲胎蛋白(AFP)190μg/L(正常值小于8.78μg/L)、人绒毛膜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