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布丁学网发布2023年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疼痛学(中级)[代码:358]考试考试试题(6AF),更多疼痛学(中级)[代码:358]的考试试题请访问布丁学网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下列是为疼痛患者实施止痛措施,错误的是( )。
A. 药物与非药物止痛方法联合使用
B. 当患者出现明显疼痛时,护士才可采用止痛措施
C. 对中等程度疼痛的患者,可采用非麻醉性止痛药
D. 疼痛原因未明,禁止使用任何镇痛药
E. 给药后20~30分钟,须评估和记录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2. [单选题]穿经颈静脉孔的脑神经有( )。
A. 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B.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面神经、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C. 迷走神经、三叉神经、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D. 副神经(accessory nerve)、面神经、迷走神经
E. 迷走神经、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3. [单选题]按四分法描述的上纵隔,不正确的是( )。
A. 后界为T2-5及椎间盘
B. 上界是胸廓上口
C. 前界为胸骨柄
D. 下界是胸骨角平面
E. 两侧为纵隔胸膜
4. [单选题]对脊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从第1颈椎到第2骶椎,从上至下逐渐加宽
B. 大部分胸椎棘突细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
C. 从侧面观,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D. 脊柱所承担重力从骶髂关节传至下肢
E. 脊柱可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
5. [单选题]桡神经浅支损伤、手的哪部分感觉失?( )
A. 手背外侧皮肤
B. 手掌内侧皮肤
C. 手背内侧皮肤
D. 手掌外侧皮肤
E. 整个手背皮肤
6. [单选题]胆绞痛患者禁用( )。
A. 阿托品
B. 东莨菪碱
C. 山莨菪碱
D. 吗啡
E. 曲马多
7.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常见的并发症?( )
A. 胃肠道反应
B. 高血压
C. 肝损害
D. 出血倾向
E. 肾损害
8. [单选题]哪些部门参与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A. 卫生部医政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主管部门
C.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D. 卫生部医政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9. [单选题]颈丛皮支阻滞麻醉穿刺处为
A. 斜方肌前缘中点
B. 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
C.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D. 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界处
E. 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
10. [单选题]关于脑血管的解剖,下列叙述哪项正确、完整?( )
A. 脑血管包括动、静脉系统
B. 脑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C. 脑血管包括动、静脉系统。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前循环,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和椎-基底动脉(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静脉包括脑静脉和静脉窦,脑深浅静脉回流至硬膜窦,经颈内静脉等回心
D. 脑血管包括脑静脉和静脉窦
E. 脑血管包括动、静脉系统。动脉是椎-基底动脉,静脉是脑静脉
11. [单选题]下述脊髓压迫症与非压迫性病变的区别(鉴别诊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脊髓空洞症:病变多位于下颈段和上胸段,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双侧病理征。皮肤营养改变明显
B.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病前有发热、全身不适,起病急,呈横贯性脊髓损伤
C. 脊髓蛛网膜炎:继发于非特异性炎症,结核或梅毒脑脊髓膜炎造成蛛网膜粘连,症状时轻时重,病损不对称,感觉障碍多为根性、节段性分布
D. 脊髓蛛网膜炎:继发于非特异性炎症,多个椎间盘病变、椎管内多次注药造成蛛网膜粘连,症状时轻时重,病损不对称,感觉障碍为根性、节段性分布
E. 脊髓空洞症:继发于非特异性炎症
12. [单选题]高压蒸气灭菌,当压力在104.0~137.3kPa下,达到灭菌的时间是( )。
A. 20~25分钟
B. 5~10分钟
C. 15~20分钟
D. 10~15分钟
E. 25~30分钟
13. [单选题]下列不是臭氧的抗感染机制的是( )。
A. 臭氧能通过提高局部氧浓度发挥抗感染作用
B. 臭氧能拮抗炎症因子的释放、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减轻局部的渗出、水肿而发挥抗感染作用
C. 抑制α-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增加β1-转移因子的释放
D. 同时臭氧能抑制前列腺素、缓激肽及致痛复合物的合成与释放,中和白介素可溶性受体
E. 氧自由基在外周和脊髓均有致痛作用,而自由基清除剂如SOD、维生素E则可拮抗此致痛作用
14. [单选题]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
A. 髂嵴中点上方2~3cm处
B. 髂前上棘向内侧2~3cm处
C. 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
D. 髂嵴中点下方2~3cm处
E. 髂后上棘向外侧2~3c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