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布丁学网发布2023年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疼痛学(中级)[代码:358]冲刺密卷共用题干题正确答案(11.29),更多疼痛学(中级)[代码:358]的答案解析请访问布丁学网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牵涉痛的可能机制是( )。
A. 大脑皮层病变
B. 体表的传入纤维止于前角细胞
C. 传导道似本体感觉
D. 患病内脏和被牵涉体表部位传入纤维终止于同一脊髓节段
E. 两部位的传入纤维止于相邻脊髓节段
2. [单选题]糖皮质激素的抗毒素作用指的是( )。
A. 可直接中和和破坏内毒素
B. 提高机体对细菌外毒素的耐受性
C.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性
D. 可直接中和和破坏外毒素
E. 以上均正确
3. [单选题]心脏复苏时,关于心脏用药以下哪个是正确的?( )
A. 应首选心内注射给药
B. 应首选肾上腺素
C. 应首选异丙肾上腺素
D. 应首选利多卡因
E. 应首选阿托品
4. [单选题]肝、胆痛的痛敏区主要在( )。
A. 右上腹
B. 右肩部
C. 右臂
D. 右背部
E. 左上腹
5. [单选题]患儿,10岁,反复跌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查血红蛋白为49/dl,其临床表现符合( )。
A. 反射性晕厥
B. 痫性发作
C. 严重贫血性晕厥
D. 非系统性眩晕
E. 血管源性晕厥
6. [单选题]关于脑血管的解剖,下列叙述哪项正确、完整?( )
A. 脑血管包括动、静脉系统
B. 脑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C. 脑血管包括动、静脉系统。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前循环,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和椎-基底动脉(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丘脑、内囊后肢后1/3、全部脑干和小脑);静脉包括脑静脉和静脉窦,脑深浅静脉回流至硬膜窦,经颈内静脉等回心
D. 脑血管包括脑静脉和静脉窦
E. 脑血管包括动、静脉系统。动脉是椎-基底动脉,静脉是脑静脉
7. [单选题]下述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上升性脊髓炎:脊髓受累节段呈上升性,起病急,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的肌群,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死亡
B. 任何年龄发病,病前数天或1~2周有发热、全身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过劳及外伤等诱因
C. 由外伤和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起病急,出现剧烈背痛、截瘫和括约肌功能障碍,CT、DSA可发现
D. 急性起病,2~3天发展至完全性截瘫。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部位根痛或病变节段束带感,继而完全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
E. 脱髓鞘性脊髓炎:临床进展缓慢,1~3周或更长的时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麻木感从骶段向足部或股前部扩展,并伴该部无力及下肢瘫痪
8. [单选题]下列哪项早期输血反应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 )
A. 丙型肝炎
B. 酸碱平衡失调
C. 出血倾向
D. 过敏反应
E. 疟疾
9. [单选题]下列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哪个是错误的?( )
A. 各种类型(various type)颈椎病均可行推拿牵引治疗
B. 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有时是由颈椎病所致
C. 颈椎病可有视物模糊、复视、耳鸣、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D. 颈椎病是颈椎骨质增生所致常伴有上肢放射痛及感觉障碍
E. 颈椎病均应行颈椎X线检查
10. [单选题]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的是( )。
A. 肘关节结核
B. 髋关节结核
C. 脊柱结核
D. 膝关节结核
E. 肩关节结核
11. [单选题]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A. 严重程度差异性较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朦,偶见永久性失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相障碍
B. 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C. 近段闭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对侧偏瘫;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语,可伴尿失禁以及对侧强握反射等;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可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
D. 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读;双侧闭塞导致皮质盲,面容失认症;深穿支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
E. 中脑支闭塞致Weber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脑桥支闭塞致Millard-Gubler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小脑梗死可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闭塞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12. [单选题]关于疼痛的分类,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目前对疼痛的研究,已可将疼痛精确分类,以指导临床治疗
B. 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将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两大类
C. 根据疼痛的感觉性质,可将疼痛分为钝痛和锐痛
D. 根据疼痛的部位,可将疼痛分为浅表痛、深部痛和中枢痛
E. 根据疼痛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可将疼痛分为交感源性和非交感源性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