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布丁学网发布"关于钢材和焊缝强度设计值的下列说法中,下列何项有误?
Ⅰ.同一"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布丁学网建筑工程频道。
[单选题]关于钢材和焊缝强度设计值的下列说法中,下列何项有误?
Ⅰ.同一钢号不同质量等级的钢材,强度设计值相同;
Ⅱ.同一钢号不同厚度的钢材,强度设计值相同;
Ⅲ.钢材工作温度不同(如低温冷脆),强度设计值不同;
Ⅳ.对接焊缝强度设计值与母材厚度有关;
Ⅴ.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与焊缝质量等级有关。
A. Ⅱ、Ⅲ、Ⅴ
B. Ⅱ、Ⅴ
C. Ⅲ、Ⅳ
D. Ⅰ、Ⅳ
查看答案&解析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某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7度抗震设防烈度,丙类建筑,Ⅱ类场地,底部首层为大空间,第2层至第23层为标准层。1~23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280000kN。底部框支柱12根。该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1.20s。经计算得知底层为薄弱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的底层地震剪力标准值[JZ365_245_2.gif]=4500kN。试问,底部全部框支柱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920
B. 1010
C. 1125
D. 1290
[单选题]设[JZ282_203_13_1.gif],则级数[JZ282_203_13_2.gif]的值为( )。
A. 1
B. 2
C. π/3
D. 1/3
[多选题]30.见到过"烧结多孔砖当孔洞率大于30%时,抗压强度设计值调整系数取0.9"的说法,不知道有何依据?
A. 30.该规定见于《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的3.0.2条。注意,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不考虑该调整。
[单选题]某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简支梁,计算跨度6m,T形截面尺寸为:b=250mm,h=650mm,[JZ365_179_8.gif]=800mm,[JZ365_235_2.gif]=120mm。采用C30混凝土,纵筋为HRB400级,配置纵筋8[JZ365_167_6.gif]25。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M[K.gif]=550kN·m,准永久组合值M[q.gif]=450kN·m。最外层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30mm,活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为0.5,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取a[S.gif]=70mm。
假若ψ=0.956,则该梁的短期刚度B[S.gif](N·mm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1.5×10[~14.gif]
B. 1.8×10[~14.gif]
C. 2.0×10[~14.gif]
D. 1.4×10[~14.gif]
[多选题]《混凝土规范》11.7.13条规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N/(f[c.gif]A)不宜超过……",请问,这里的N应该如何计算?是N=G+0.5Q还是N=1.2(0+0.5Q)?
A. 《高规》7.2.14条、《抗规》6.4.5条对剪力墙的轴压比亦有规定,应理解为同一概念。
《抗规》6.4.2条的注指出:"墙肢轴压比指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该条的条文说明指出:"计算墙肢轴压力设计值时,不计入地震作用组合,但应取分项系数1.2"。
《高规》的7.2.14条条文说明中指出:"因为要简化设计计算,规程采用了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不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即考虑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后的最大轴力设计值,计算剪力墙的名义轴压比。"
综上可知,对剪力墙计算轴压比时应采用N=1.2(G+0.5Q),式中,G、Q分别为永和荷载和可变荷载引起的轴压力。
对此问题,王亚勇、戴国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一书的第67表达更为明确,原文如下: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是指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按表7-4(规范5.1.3条)采用,墙肢轴压比计算时,组合后的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取1.2。
[JZ206_323_31.gif]
笔者也注意到有不同观点,如下:
(1)徐建《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解析》第186页指出,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民用建筑,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墙墙肢轴向压力设计值可近似按照N=1.25(SG[k.gif]+0.5S[QK.gif])计算。
(2)包世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第314页的例题中,计算轴压比时采用的是进行配筋设计时的N。由于按照大偏心受压构件设计N取小者更不利,所以采用的是重力产生有利影响的组合,N=1.0(SG[k.gif]+0.5S[QK.gif])+1.3S[EK.gif]。
[单选题]已知图示等直杆的轴力图(N图),则该杆相应的荷载图如下列( )所示。(图中集中荷载单位均为kN,分布荷载单位均为kN/m)
[JZ282_167_106_1.gif]
A. 图(a)
B. 图(b)
C. 图(c)
D. 图(d)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net/show/lr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