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布丁学网发布"某新建房屋为四层砌体结构,设一层地下室,采用墙下条形基础。设"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布丁学网建筑工程频道。
[单选题]某新建房屋为四层砌体结构,设一层地下室,采用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室外地面绝对标高与场地自然地面绝对标高相同,均为8.000m,基础B的宽度6为2.4m。基础剖面及地质情况见图9-14(Z)。
[JZ634_284_1.gif]
不考虑地面超载的作用。试问,设计基础A顶部的挡土墙时,O点处土压力强度(kN/m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1.使用时对地下室外墙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
2.主动土压力系数[JZ634_287_1.gif]
被动土压力系数[JZ634_287_2.gif]
静止土压力系数k0=1-sin[JZ634_115_1.gif]
A. 15
B. 20
C. 30
D. 60
查看答案&解析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某基础承受上部结构传递的F、M、V等荷载作用。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基础上的土重设计值为G=155kN,已知计算出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和最小压力设计值分别为p[XBmax.gif]=315kN/m2和p[XBmin.gif]=105kN/m2,如下图所示。
[LXL20160214_1_145.gif]
基础柱边截面Ⅱ-Ⅱ的弯矩设计值M[XBⅡ.gif]最接近于( )kN·m。
A. 98.5
B. 105.0
C. 116.5
D. 122.3
[多选题]12.《地基规范》8.2.7条第3款的公式应如何理解?另外,在计算出弯矩后如何计算配筋数量As?
A. 12.(1)规范给出的公式如下:
[JZ206_390_12_1.gif]
[JZ206_390_12_2.gif]
考虑到[JZ206_390_12_3.gif],这里用下角标"j"表示"净",对应于扣除基础自重和其上土重后的情况,则上面的公式可变形为:
[JZ206_390_12_4.gif]
[JZ206_390_12_5.gif]
将规范公式改为按照净反力计算,有时会更加方便。
(2)为了更好理解各个符号的含义以及公式的本质,下面对规范公式进行推导。
单独扩展基础受基底反力作用,产生类似于"双向板"受力的双向弯曲,分析时可将基底按对角线分成4个区域,如图2-4-10所示,左右区域承受非均匀的基底反力,前后区域承受均匀基底反力。
[JZ206_391_12_2_1.gif]
Ⅰ-Ⅰ截面的弯矩,可按下面思路求得:取与Ⅰ-Ⅰ截面距离为χ的窄条,其宽度为d[χ.gif],则该区域的基底反力的合力为:
[JZ206_391_12_2_2.gif]
这样,对Ⅰ-Ⅰ截面的弯矩就是
[JZ206_391_12_2_3.gif]
所以,对χ=0至α1范围积分可得左边区域地基反力对Ⅰ-Ⅰ截面所形成的弯矩。即
[JZ206_391_12_2_4.gif]
[JZ206_391_12_2_5.gif]
[JZ206_391_12_2_6.gif]
[JZ206_391_12_2_7.gif]
若由于柱受到的弯矩方向由逆时针变为顺时针,则基底压力左侧为p[jmin.gif],右侧为p[jmax.gif],若其他条件不变,仍采用以上的符号,则可推导出此时Ⅰ-Ⅰ截面所受到的弯矩为:
[JZ206_391_12_2_8.gif]
对于规范中的Ⅱ一Ⅱ截面弯矩,承受均匀的基底反力[JZ206_391_12_2_9.gif],可采用与上述相同的原理求解,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3)从公式推导过程可见,规范中所说的"任意截面Ⅰ-Ⅰ"是指处于柱左边的、与长度为6的基底边垂直的截面,"任意截面Ⅰ-Ⅰ"不能跨越柱子取柱右边的截面。图中的长度α′,是相对于基底截面而言的,是截面Ⅰ-Ⅰ与对角线相交部分截出的长度。显然,截面越靠近柱边缘,弯矩越大,配筋计算所需要的弯矩取α′=α计算。
另外还需注意,弯矩的方向改变会造成规范计算公式的不适用,上面的推导就是要加深这样一种认识。不过,通常计算弯矩的目的是配筋,因此,势必要求计算最大弯矩,这样,再来计算与p[jmin.gif]相距α1处截面的弯矩就变得没有意义。
(4)在计算出弯矩之后,即可按照下式进行配筋计算:
[JZ206_392_12_4_1.gif]
[多选题]25.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应注意哪些相关内容?
A. 25.(1)《高规》的规定剪力墙结构:7.2.15条规定,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筒体结构:9.1.8条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和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应按本规程第7.2.15~7.2.17条的规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其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墙体轴压比不宜超过本规程表7.2.14的规定。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角部边缘构件应按下列要求予以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其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宜按本规程第7.2.16条的规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这里"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的含义是,ι[c.gif]=0.25h[w.gif],相当于表7.2.16中最严格的取值,而且,ι[c.gif]范围全部是阴影部分。
还需注意:
①《高规》表7.2.16中未指出转角墙时ι[c.gif]的取值,依据《混凝土规范》表11.7.15,《高规》表7.2.16中第4行"ι[c.gif](翼墙或端柱)"应为"z。(翼墙、端柱或转角墙)"。
②确定ι[c.gif]的作用在于,在ι[c.gif]范围内,阴影部分按λ[v.gif]设置箍筋,非阴影部分按λ[v.gif]/2设置箍筋。
(2)2010版《抗规》的规定
依据该规范6.4.5条,一、二、三抗震墙,当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小于一级(9度)0.1、一级(7、8度)0.2、二、三级0.3时,以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底层墙肢底截面不满足上述要求的一、二、三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需要特别注意,2010版《抗规》规范表6.4.5-3规定的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及配筋要求不同于原《抗规》。
[单选题] 图34-35(Z)所示的框架为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一榀边框架,其抗震等级为二级,底部一、二层顶梁截面高度为700mm,梁顶与板顶平,柱截面为700mm×700mm。已知在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柱BC的轴压比为0.75,节点B和柱BC未按“强柱弱梁”调整的组合弯矩设计值(kN·m)如图34-35(Z)所示。
提示:①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各层框架承担的剪力均不小于结构总剪力的20%;
②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JZ634_223_1.gif]
试问,底层柱BC的纵向配筋计算时,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450
B. 470
C. 680
D. 700
[单选题]配筋砌块抗震墙的竖向和水平方向分布钢筋,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符合规范要求?( )
A. 竖向分布筋,最小直径12mm、最大间距600mm
B. 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一般部位、二级不应小于0.11%
C. 竖向分布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8d,d为钢筋直径
D. 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加强部位、二级不宜小于0.13%
[单选题]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如下图所示。已知集中荷载P=GK+QK,静载GK=10.5kN(包括构件自重),活载QK=9.6kN。提示:活载标准值大于4.0kN/ m2,计算屋架杆件内力时不考虑节点次应力的影响。
[LXL20160121_35_1.gif]
在静载和活载共同作用下的支座反力设计值RA最接近于( )kN。
A. 60.30
B. 75.24
C. 76.36
D. 78.12
[单选题]某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间层高H=2.8m,圆形装饰柱直径d=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向受力钢筋为HRB335,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30mm,配置螺旋式间接钢筋,箍筋直径为8mm,箍筋间距s=50mm,箍筋为HPB300钢筋。
设考虑地震效应组合后的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550kN,弯矩设计值M=75kN·m,比值系数α=0.441,则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XBzs.gif](mm2)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A. 2428
B. 2619
C. 2945
D. 3310
[单选题]某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柱下桩基础采用九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直径d=600mm,为提高桩的承载力及减少沉降,灌注桩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且施工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相关规定。框架柱截面尺寸为1100mm×1100mm,承台及其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0=20kN/m3。承台平面尺寸、桩位布置、地基土层分布及岩土参数等如图20-24(Z)所示。桩基的环境类别为二a,建筑所在地对桩基混凝土耐久性无可靠工程经验。
[JZ634_209_1.gif]
假定,第②层粉质黏土及第③层黏土的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β[XBzs.gif]=1.4,第④层细砂的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β[XBzs.gif]=1.6,第④层细砂的后注浆端阻力增强系数β[XBzp.gif]=2.4。试问,在进行初步设计时,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间的经验公式,单桩的承载力特征值R[XBza.gif](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1200
B. 1400
C. 1600
D. 3000
[单选题]由钻探取得某原状土样,经试验测得该土的天然重度γ=17kN/m3,含水量w=13.2%,土粒相对密度d[XBzs.gif]=2.69。
土的孔隙比e最接近于( )。
A. 0.791
B. 0.613
C. 0.442
D. 0.350
本文链接:https://www.51ksbd.net/show/vz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