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判决宣告之日

题目: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日期是( )。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意见》第36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B项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之日为得申请宣告死亡之日。C项,虽有学说认为判决书中确定的死亡日期为死亡日期,但立法和司法解释未采纳,因此,仍以判决宣告之日为死亡日。D项下落不明之日为计算下落不明期间的起算日,而非死亡日。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
  • 复杂共同犯罪

  • 解析:解析:必要共同犯罪是相对于任意共同犯罪而言的,两者的分类标准是以共同犯罪是否能够任意形成为标准。必要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以二人以上的行为为要件的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特殊的共同犯罪是相对于一般的共同犯罪而言的,两者的分类是以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为标准划分的,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或称有组织的共同犯罪,亦即犯罪集团。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的分类是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进行划分的。简单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行某一具体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在这种共同犯罪形式中每一共同犯罪人都是实行犯。复杂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一定分工的共同犯罪。根据题干的表述,甲乙丙是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实行犯罪行为的,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 [单选题]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的是( )。
  • 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

  •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69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2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选项A、B,采用的是吸收原则,选项C采用的是相加原则,只有选项D采用的是限制加重原则。

  • [单选题]甲酒后驾驶汽车将丙撞倒,同乘一车的乙下车察看,发现丙的伤势严重。为了逃避责任,乙指使甲下车,二人共同将丙拖到草丛中藏匿,致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此案,( )。
  • 甲和乙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共同犯罪

  • 解析:解析:从本题来看,首先,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了逃避责任,甲、乙二人将受伤的丙拖到草丛藏匿,致使丙因失血过多死亡,这明显属于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甲的行为符合吸收犯的基本特征,是吸收犯。根据吸收犯的原理,对于吸收犯,不实行数罪并罚,而是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规则,按重罪予以处罚。因此,甲的行为仅构成故意杀人罪,不再定交通肇事罪。乙不存在交通肇事行为;但是,在甲肇事后,为了逃避责任,乙指使甲下车,二人共同将丙拖到草丛中藏匿,从而导致丙失血过多死亡,甲、乙二人主观上有杀人的共同故意(间接故意杀人),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已经构成了共同犯罪。

  • [单选题]清代的秋审主要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以及京师附近的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 )
  • 错误

  • 解析:解析:秋审审理的主要是地方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朝审复审的案件,主要是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师附近发生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本题所说的应当是朝审的案件范围,因此是错误的。

  • [单选题]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
  • 有的是从犯

  • 解析:解析:教唆犯和主犯,从犯,胁从犯的分类标准不同,根据教唆犯的特点以及《刑法》第29条规定的“教唆犯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可以分析出教唆犯可能是主犯或者从犯,但不可能是胁从犯。

  • [单选题]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 国务院

  • 解析:解析:国务院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 [单选题]在整个的立法活动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和阶段是( )。
  • 法律议案的表决


  • 推荐下载科目: 高中 初中 考研 公共管理硕士 法律硕士 考博 在职硕士 成考(高升专/本) 自考专业课 小学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