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D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题目: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

解析:解析:人身自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肉体和精神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的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人身自由权利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3)住宅不受侵犯。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D。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的,使用人在下列何种情况下,构成挪用公款的共犯?( )
  • 指使挪用人挪用公款

    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

  • 解析: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根据有关的司法解释,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的案件,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对使用人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 [单选题]《合同法》第68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民法理论称此种权利为( )。
  • 不安抗辩权

  • 解析:解析:根据民法原理,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权利人是同时履行合同义务的双方当事人;不安抗辩权的权利人是在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先履行一方当事人;先履行抗辩权的权利人是在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后履行一方当事人。因此,ABD是错误的,只有C是正确答案。

  • [单选题]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时,依惯例应是( )。
  • 法律公布之日

  • 解析:解析:法律规范的公布是其生效的前提,除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以外,一般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 [单选题]某商场从某公司以每台1500元的价格购进电视机20台。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的是
  • 双方所签订的合同


  • [多选题]根据我国《宪法》规定,连续任职没有届数限制的是( )。
  •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中央军委副主席

    国务院各部部长

  •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职届数限制。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各部部长连续任职没有届数限制,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因此,A项、B项、C项是正确的;D项是错误的。

  • [多选题]“请求”是构成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一。权利人的以下行为中属于请求的是( )。
  • 直接向义务人本人请求

    向义务人的保证人请求

    向义务人的代理人请求

  •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论权利人的请求采用何种方式,只要到达对方义务人本人或者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的,均可以认定诉讼时效中断。因此,D是错误的,ABC均为正确答案。

  • [单选题]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
  • 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

  • 解析:解析: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予以减刑,同时相应的缩短其缓刑考验期限。所以,A、B、C三项表述均错误。

  • [多选题]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 )。
  • 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 解析:解析:犯罪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因此,共同犯罪的共同犯罪人也不局限于自然人,单位与单位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单位与自然人也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因此,排除A。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单位犯罪本身并不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要求犯罪人之间有共同的故意,但故意形成的时间既可以在着手实施犯罪前,也可以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产生。例如,甲前往丙宅盗窃,恰遇正在丙宅盗窃的乙,于是,甲,乙二人互相配合,盗走丙宅大量财物。此案中,甲,乙二人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但其事前并无通谋,而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故意,称之为事中共犯。因此,排除B。

  • 推荐下载科目: 高中 初中 成考 考研 法律硕士 教育硕士 在职硕士 成考(高升专/本) 自考专业课 小学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