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钢规》5.1.2条第4款,给出了等边角钢绕平行轴稳定时的换算长细比计算公式,即公式(5.1.2-8α),但是,在该条的"注"又指出,对于单面连接的单角钢轴心受压构件,按3.4.2条考虑折减系数后可不考虑弯扭效应。二者似乎矛盾,如何理解?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试问,下列何项说法不符合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的规定?
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可应用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
解析:根据《钢规》第7.2.3条,可知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不应用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因此D不符合规范规定。
【命题思路】
本题为概念题,考点为高强度螺栓的连接。
【解题分析】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7.2.3条是与本考点相对应的条款,其答案可以直接从该条下面的各个款项中一一对应地查得。
[多选题]《高钢规》与《抗规》的不一致之处,应如何取舍?
[单选题]以下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4种观点:
Ⅰ.分段搭设的悬挑脚手架,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5m;
Ⅱ.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Ⅲ.混合结构核心筒应先于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施工,高差宜控制在4~8层,并应满足施工工序的穿插要求;
Ⅳ.常温施工时,柱、墙体拆模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1.2MPa。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是否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相关要求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Ⅱ、Ⅲ符合,Ⅰ、Ⅳ不符合
解析:根据《高规》第13.9.6条第1款、第13.10.5条知:Ⅱ、Ⅲ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高规》第13.5.5条第2款、第13.6.9条第1款知:Ⅰ、Ⅳ不符合规范要求。
所以C正确。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相关规定的了解程度。
【解题分析】
1.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产生的内外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形大,易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通过控制浇筑体里表温差和表面与大气温差,以达到控制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梯度差的目的。
2.混合结构核心筒与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施工顺序控制,主要是控制刚度差别较大的结构的竖向变形差异。
3.脚手架的安全性应予以充分注意,模板的拆除应满足混凝土强度的最低要求。
[单选题]某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图25-29(Z)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首层层高5m,二~五层层高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5m,该房屋属丙类建筑,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该结构位于非地震区,仅考虑风荷载作用,且水平风荷载沿竖向呈倒三角形分布,其最大荷载标准值q=65kN/m,已知该结构各层重力荷载设计值总和为[JZ634_301_1.gif]=1.45×105kN。试问,在上述水平风力作用下,该结构顶点质心的弹性水平位移u(mm)不超过下列何项数值时,方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50
[单选题]下列各项土类中,不以塑性指数IP定名的是( )。
砂土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4.1.7条、第4.1.9条和第4.1.11条,黏性土按塑性指数IP值分为黏土和粉质黏土。粉土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是指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是根据粒径大小来定名的。
[多选题]27.《砌体规范》的7.3.4条条文说明中指出,"承重墙梁在托梁顶面荷载作用下不考虑组合作用,仅在墙梁顶面荷载作用下考虑组合作用",如何理解这里的荷载组合?
[单选题]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关于地震作用的计算,下列何项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要求?
7~9度抗震设防的连体结构,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分析
解析: 根据《高规》第4.3.2条第3款,A不符合;
根据《高规》第4.3.2条第2款第4.3.3条文说明,B不符合;
根据《高规》第4.3.4条第3款,C符合;
根据《高规》第4.3.4条第2款,D不符合。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规定的了解程度。
【解题分析】
1.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较高,竖向地震作用效用放大明显,因而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在7度(0.15g)时应考虑地震作用,该项规定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新增加条款。
2.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不必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但应与考虑偶然偏心的单向地震作用结果进行比较,取不利的结果进行设计。
3.连体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结构质量、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不规则,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分析,对结构底部剪力、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对构件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4.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最基本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底部剪力法一般只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较均匀的高层建筑。
[单选题]一幢高60m、按6度抗震设防、位于Ⅳ类场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时,正确的是( )。
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和剪力墙均按二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6条第2款,6度抗震设防、位于Ⅳ类场地的高层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2010)第3.9.1条第1款,乙类建筑6度时,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而位于Ⅳ类场地抗震构造措施也应按7度要求考虑;
根据表3.9.3,7度抗震,H=60m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按二级考虑抗震措施,框架按三级考虑抗震措施;
根据第8.1.3条,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故而框架应按二级考虑抗震措施。
[多选题]如何理解《钢规》5.4.4条对λ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