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病人舌苔厚腻如积粉,多为
  • 正确答案 :B
  • 湿邪夹热毒

  • 解析:积粉苔,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积粉苔,常见于瘟疫,内痈等病,亦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

  • [单选题]具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功效的药物是( )
  • 正确答案 :C
  • 侧柏叶

  • 解析: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 [单选题]具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功效的药物是( )
  • 正确答案 :A
  • 天南星

  • 解析: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

  • [单选题]治疗肝火犯胃,呕吐吞酸,黄连常配伍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吴茱萸

  • 解析:黄连能清肝火,使之不横逆犯胃,还能清胃火,但纯用苦寒又恐郁结不开,故少佐辛热疏利之吴茱萸,可助黄连和胃降逆,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当归六黄汤组成药物的是
  • 正确答案 :D
  • 栀子、牡蛎

  • 解析: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芪、黄柏。

  • [单选题]患者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其中医治法是( )
  • 正确答案 :A
  •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 [单选题]急性肾炎(阳水)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
  • 正确答案 :A
  • 眼睑

  • 解析:急性肾炎(阳水)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眼睑。

  • [单选题]下列有关捻转补泻中补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B
  • 用力重

  • 解析: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灸法治疗作用的是( )
  • 正确答案 :C
  • 开窍泻热

  • 解析:灸法的作用是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疏风解表,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温阳补虚,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 [单选题]从耳后,入耳中……至目外眦之下的经脉是
  • 正确答案 :D
  • 手少阳三焦经

  • 解析:以上经脉中只有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至目外眦,手少阳三焦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少阳胆经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 [单选题]有关毛果芸香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A
  • 可使眼内压升高

  • 解析:毛果芸香碱直接兴奋M受体,产生M样作用,对眼睛的作用最明显,可使虹膜边缘的瞳孔括约肌收缩而引起缩瞳。使前房角间隙扩大,利于房水循环,使眼压降低。还使睫状肌收缩引起调节痉挛。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出血原因的是( )
  • 正确答案 :D
  • 凝血因子产生障碍

  • 解析: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主要是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另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也可导致出血。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一般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无关。

  • [单选题]典型流脑脑脊液改变是( )
  • 正确答案 :B
  • 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含量明显降低

  • 解析: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

  • [单选题]治疗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脉沉弦者,应首选
  • 正确答案 :E
  • 十枣汤

  • 解析:十枣汤为泻下逐水的代表方,主治悬饮和实水证。临床主治:①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晕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弦;②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 [单选题]下列关于巴比妥类药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D
  • 酸化尿液会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 解析: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加速其排泄,应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故D项是错误的。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推荐科目: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公卫执业医师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