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下列关于少阴病提纲脉证机理的描述最确切的是
  • 正确答案 :A
  • 心肾阳虚,阴血不足,神失所养


  • [单选题]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证宜选用
  • 正确答案 :E
  • 皂荚丸


  • [单选题]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疲,脉虚,为
  • 正确答案 :B
  • 足少阴肾的病变


  • [单选题]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
  • 正确答案 :C
  • 清热燥湿

  • 解析: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通泄大便,治疗便秘。 降泄气逆,治疗咳喘、呕吐等。 清泄火热,治疗火热证。 ②苦燥——燥湿作用,治疗湿证。如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苦坚——坚阴,又称存阴,即泻火存阴,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 [单选题]祛风湿药的主要功效是
  • 正确答案 :E
  • 祛除风湿,解除痹痛

  • 解析:性能特点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   功效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部分药物还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   使用注意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配伍应用 (1)依据邪气配伍: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风邪偏盛者,配祛风解表药;湿邪偏盛者,配健脾渗湿药;寒邪偏盛者,配温经散寒药;热邪偏盛或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 (3)依据病机配伍:痹久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病久气血不足,配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药;肝肾亏虚,腰痛脚弱,配补养肝肾药。

  • [单选题]治外有风寒表证内兼湿阻中焦证宜选
  • 正确答案 :A
  • 藿香


  • [单选题]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的方剂是
  • 正确答案 :A
  • 玉女煎


  • [单选题]主治阴暑证的方剂是
  • 正确答案 :D
  • 香薷散

  • 解析: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香薷 白扁豆 厚朴 酒一分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 [单选题]以下所列项目不属白色主病范围者为
  • 正确答案 :E
  • 水饮

  • 解析: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 ①实热:满面通红 ②虚热:两颧潮红 ③假热: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假热.png] 2.白色: [虚.png] ②寒—气血凝滞、经脉收缩—面色苍白 ③失血证,甚至大出血亡阳 淡白、苍白、(白光)白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症.png] ②湿证—湿阻气机—影响脾胃肝胆气的升降—胆汁外溢—黄疸 若:湿与热相合—黄色鲜明如桔—阳黄   湿与寒相合—黄色晦暗如烟熏—阴黄

  • [单选题]最常见的外风证候是
  • 正确答案 :D
  • 恶风,微热,汗出


  • [单选题]医学科学研究的作用也有双向性,表现在
  • 正确答案 :C
  • 造福人类与危害人类

  • 解析: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   (一)伦理审查程序   (1)研究前必需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   (2)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开始研究。   (3)研究开展后,接受伦理委员会的全过程监督。   (二)利益冲突的预防   1.切实保障受试者利益   2.妥善处理对受试者的意外伤害

  • [单选题]侧伏坐位适宜取哪个部位的腧穴
  • 正确答案 :D
  • 适宜于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 解析: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 [单选题]八脉交会穴分布的部位是( )
  • 正确答案 :B
  • 腕踝关节附近


  • [单选题]具有清肝热、息肝风、平肝阳功效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E
  • 羚羊角

  • 解析: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有良好的清肝热、息肝风、平肝阳作用,故应选E。

  • [单选题]治疗肝阳上亢头痛可选用的腧穴是( )
  • 正确答案 :D
  • 太冲


  • [单选题]下列经脉中,循行不经过心的是( )
  • 正确答案 :C
  • 足少阳经脉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内科学(中级)[代码:303] 肾内科学(中级)[代码:307] 泌尿外科学(中级)[代码:321] 妇产科学(中级)[代码:330] 儿科学(中级)[代码:332] 眼科学(中级)[代码:334] 肿瘤外科学(中级)[代码:342] 康复医学(中级)[代码:348] 中医全科学(中级)[代码:302]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级)[代码:337]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