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880
题目:某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多层砌体结构住宅,底层某道承重横墙的尺寸和构造柱设置如图31-34(Z)所示。墙体采用MU10级烧结多孔砖、M10级混合砂浆砌筑。构造柱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采用C25混凝土,纵向钢筋为HRB335级4[JZ634_183_1.gif]14,箍筋采用HPB300级[JZ634_183_2.gif]6@200。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在该墙顶作用的竖向恒荷载标准值为210kN/m,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传至该墙顶的活荷载标准值为70kN/m,不考虑本层墙体自重。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JZ634_184_1.gif]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XBzi.gif]=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31-33(Z)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JZ634_221_2.gif]
[JZ634_221_3.gif]
[JZ634_221_1.gif]
假定,第一振型时地震影响系数α1为0.09,振型参与系数为1.5,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弯矩标准值(kN·m)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685000
[多选题]3.《地基规范》4.2.5条指出用压缩系数值α[1-2.gif]划分土的压缩性,α[1-2.gif]如何计算?
[单选题]某规则结构各层平面如图9所示,荷载分布较均匀。现采用简化方法,按X、Y两个正交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效应(不考虑扭转),并通过将该地震作用效应乘以放大系数来考虑地震扭转效应。试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判断,下列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其中何项较为合适?
[JZ634_163_1.gif]
KJ3:1.05
解析:根据《抗规》第5.2.3条:
KJ1至少应放大5%, A偏小不安全;
KJ4至少应放大15%, D中的KJ4的放大系数偏小不安全;
KJ3位于中部,增大系数取1.05较1.15相对合理,故选B。
【命题思路】
1.作为一名结构设计人员,应该重视结构的扭转耦联,应该能够大概估计扭转耦联地震效应。本题考查考生对扭转是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否掌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3条。
2.实际工程中,要准确计算扭转耦联地震效应是很困难的,因此,命题时考虑了估计偏差对解答的影响,因而加大了各选项的差异。
【解题分析】
1.解题时,一定要按照题意,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解答。
2.首先要将取值偏小,导致不安全的选项排除。然后,剩下B、C两个选项,都是针对KJ3的。KJ3位于中部,扭转效应有限,放大系数可以取较小值,取5%已经属于偏保守了,较15%合理,故B相对最为恰当。
3.注意区别“长边”和“短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长边边榀各构件和短边边榀各构件分别乘以1.15和1.05。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周边各构件均应至少乘以1.3。
[多选题]27.《高规》的7.2.8条,公式很多,感觉无从下手,请问该如何理解?
[多选题]《荷载规范》附表D.4为"全国各城市的50年一遇雪压和风压",表中"n=10"、"n=100"是何意?
[单选题]某办公楼现浇钢筋混凝土三跨连续梁如下图所示,其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向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LXL20160121_2_1.gif]),箍筋采用HPB300级钢筋(Φ)。梁上作用的恒荷载标准值(含自重)g[XBzk.gif]=25kN/m,活荷载标准值q[XBzk.gif]=20kN/m。[2009年真题]
[LXL20160121_50_1.gif]
提示:计算梁内力时应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连续梁内力系数见下表。
连续梁内力系数表(弯矩M=表中系数×ql2,剪力V=表中系数×ql)
[LXL20160121_51_1.gif]
说明:已按最新规范将本题“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改成“HPB300级”。
假设该梁AB跨靠近B支座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V=250kN,其截面尺寸见下图,截面有效高度h0=560mm。试问,该跨梁支座截面箍筋配置选用下列何项最为合适?( )
Φ8@150
[单选题]关于钢材高温性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冷加工钢筋高温性能和低碳钢相似
解析:D项,冷加工钢筋300℃时约为常温强度的1/2,400℃时约为常温强度的1/3,比低碳钢下降更快。
[单选题]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箱形基础顶为嵌固端,房屋高度为36.4m。首层层高为4.0m,2~10层层高均为3.6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2009年真题]
已知:特征周期T[XBzg.gif]=0.35s,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折减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地震影响系数α1=0.0459;各层(包括屋面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总和∑G[XBzi.gif]=110310kN,各层(层顶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G[XBzi.gif]与该层质点计算高度H[XBzi.gif]乘积之和∑G[XBzi.gif]H[XBzi.gif]=2161314kN.m,第9层(层顶质点)的G9H9=267940kN.m。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第9层(层顶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9(kN)时,试问,其值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作答。
455
解析: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XBeq.gif]=0.85∑G[XBzi.gif]=0.85×110310=93763.5kN;F[XBzEk.gif]=α1G[XBeq.gif]=0.0459×93763.5=4303.7kN;
由于T1=1.0s;1.4T[XBzg.gif]=1.4×0.35=0.49s,
查表5.2.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10=0.08T1+0.07=0.08×1.0+0.07=0.15;根据式(5.2.1-2),第9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LXL20160216_1_102.gif]。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4条,顶部突出小屋第11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V[XBEk11.gif]=3×85.3=255.9kN;第10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V[XBEk10.gif]=F11+F10+ΔF10=85.3+682.3+910.7=1678.3kN。
3.A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5.2条第1款,8度,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结构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B项,根据第5.5.3条第1款,,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排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规范第5.5.4条的简化计算法,无须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C项,通过调整首层柱实配钢筋边柱、中柱受剪承载力增加5%后,ξ[XBzy.gif]=1.05×0.450=0.473;0.50,结构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D 项,1~3层柱截面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相同,根据第5.5.3条第1款和表5.5.4,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为1.90。
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3条,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弯矩效应:M[XBzg.gif]=190+0.5×94=237kN.m;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6.3条和表5.6.4,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为:M组合=1.2×237+1.3×133=457.3kN.m;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根据第6.2.2条,弯矩设计值为:M=1.7×457.3=777.41kN.m。
5.偏心受拉时,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式(6.2.9-2),偏心受拉时,
[LXL20160216_1_103.gif]
=0.85×650-169.3+0.2×340=451.2kN;
0.36f[XBzt.gif]b[XBh0.gif]=203.1kN,
A[XBsv.gif]=451.2×103×200/(300 ×550)=547mm2。
6.A项,纵筋直径32mm;600/20=30mm,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3.3条第3款,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错误;
B项,根据第6.3.2条第3款,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下部与上部纵筋截面面积比4/9=0.44;0.5,错误;
C项,ρ上=2.31%;2.5%,下部与上部纵筋截面面积比4/7=0.57;0.5,纵筋直径28mm;(600/20)=30mm,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