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历节病的主症是
  • 正确答案 :D
  • 遍历关节疼痛

  • 解析:历节病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关节,导致筋脉痹阻不通,以关节遍历疼痛,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行动不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
  • 正确答案 :C
  • 宣法、通法

  • 解析:常用治法 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而有表证者。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泻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证。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其中,和解之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之法适用于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此外,尚有和营卫、和胃气等,亦属和法范畴。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脏腑之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 [单选题]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
  • 正确答案 :B
  •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 解析: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 [单选题]P波振幅在胸导联应该
  • 正确答案 :B
  • <0.2mV

  • 解析:P波 形态: Ⅰ、Ⅱ、aVF↑,aVR↓ 振幅: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时限:≤0.11s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P-R间期:0.12~0.20s QRS波 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至最大,S波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时限:0.06~0.10s V1、V2导联:为RS型,R/S<1、RV1<1.0mV,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5、V6导联呈QR、QRS、RS型,R/S>1、RV5<2.5mV,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Q波深度:除avR可以出现较深的Q波外,其深度<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 ;V1、V2导联不可能出现Q波。 ST段:下移<0.05mV,抬高除V1~V3导联<0.3mV,其余导联均<0.1mV。 T波:与主波方向一致,振幅<同导联R波的1/10。

  • [单选题]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
  • 正确答案 :E
  • 足三里

  • 解析:一、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循行.png] 二、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2.四白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目赤痛痒、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地仓 定位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4.颊车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5.下关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颔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 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6.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 平刺0.5~1寸。 7.人迎  定位 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主治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操作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8.粱门 定位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9.天枢(大肠之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0.水道 定位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1.归来  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伏兔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操作 直刺1~2寸。 2.梁丘(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 直刺1~1.2寸。 3.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4.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2寸。 5.条口 定位 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 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1~1.5寸。 6.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 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下肢痿痹;乳痈。 操作 直刺1~1.5寸。 7.丰隆(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 头痛、眩晕;癞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8.解溪(经穴) 定位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0.5~1寸。 9.内庭(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10.厉兑 (井穴) 定位 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操作 浅刺0.1寸。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全科医学(中级)[代码:301] 消化内科学(中级)[代码:306] 内分泌学(中级)[代码:309] 结核病学(中级)[代码:311] 整形外科学(中级)[代码:324] 核医学(中级)[代码:345] 疼痛学(中级)[代码:358] 中医内科学(中级)[代码:315] 中医儿科学(中级)[代码:333] 中医眼科学(中级)[代码:335]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