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 正确答案 :D
  • 燥邪

  • 解析: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侵袭阳位:感冒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头面部 (2)火热易伤津耗气:口干、大便干 (3)火热易生风动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出血 (4)火热易致肿疡:红、肿、热、痛 (5)火热易扰心神:神昏谵语,狂躁妄动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心烦,面赤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口干口渴,气短乏力   (3)暑多夹湿:呕恶,困倦,大便溏泄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 [单选题]仲景论黄疸病的病机是
  • 正确答案 :B
  •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 [单选题]"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应用何方主之
  • 正确答案 :D
  • 苓桂术甘汤


  • [单选题]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 正确答案 :B
  • 桑菊饮

  • 解析:银翘散(辛凉平剂) 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竹叶 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鲜芦根 桑菊饮(辛凉轻剂) 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 桔梗 芦根 生甘草

  • [单选题]治疗妊娠呕恶、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胎动不安者,宜选用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D
  • 砂仁

  • 解析:砂仁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   3.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 [单选题]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A
  • 茜草

  • 解析:茜草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 [单选题]乌梅丸适用于
  • 正确答案 :C
  •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肠道失固,症见久泻久痢者

  • 解析:乌梅丸 本方所治蛔厥,是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治宜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症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泻久痢(关于久泻久痢,多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及反胃呕吐。故答案选C

  • [单选题]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最有意义的是
  • 正确答案 :C
  • 小便自利或不利


  • [单选题]不属于病人权利的内容是
  • 正确答案 :B
  • 遵守医疗部门规章制度


  • [单选题]医学伦理原则不含
  • 正确答案 :D
  • 胆识

  • 解析: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不伤害   有利   尊重   公正

  • [单选题]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
  • 正确答案 :A
  • 《内经》


  • [单选题]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外治宜(  )。
  • 正确答案 :B
  • 金黄散外敷

  • 解析: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选B。

  • [单选题]女,50岁。恶心呕吐伴乏力、少尿6小时,呕吐量大,无口渴。2年前有腹部手术史。此时患者最可能出现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是(  )。
  • 正确答案 :D
  • 等渗性缺水


  • [单选题]哪部医著最早记载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
  • 正确答案 :A
  • 《千金方》


  • [单选题]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是
  • 正确答案 :C
  • 合病

  • 解析:发病类型 二、徐发 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三、伏发 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 四、继发 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 五、复发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六、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 [单选题]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属于
  • 正确答案 :A
  • 肝风内动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呼吸内科学(中级)[代码:305] 血液病学(中级)[代码:310] 结核病学(中级)[代码:311] 肿瘤内科学(中级)[代码:341] 放射医学(中级)[代码:344] 康复医学(中级)[代码:348] 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 疾病控制(中级)[代码:361] 公共卫生(中级)[代码:362]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级)[代码:337]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