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正确答案 :D
  • 皮部

  • 解析:络脉分别络,浮络,孙络三类。

  • [单选题]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 正确答案 :C
  • 润燥软坚

  • 解析:【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病机里热燥结,气滞胃肠,证属里热腑实证,治宜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 [单选题]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 正确答案 :A
  • 弦细


  • [单选题]虚热肺痿为上焦有热所致,咳痰症为
  • 正确答案 :D
  • 稠痰白沫

  • 解析:虚热肺痿 麦门冬汤证 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证候:肺胃气逆当见咳喘,呃逆;津伤虚热熏灼,故咽喉干燥不适,痰黏咳咯不爽;此外,当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脉象虚数等症。

  • [单选题]主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偏实者宜用
  • 正确答案 :C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反佐”范畴的是
  • 正确答案 :E
  • 寒药热服

  • 解析: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余三项为治法。

  • [单选题]左归丸组成中含有而右归丸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B
  • 龟板胶

  • 解析: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怀熟地 炒山药 枸杞 山茱萸 川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菟丝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枸杞子 菟丝子 鹿角胶 杜仲 肉桂 当归 制附子

  • [单选题]失神的病人突然神志清醒、语言不休者属
  • 正确答案 :C
  • 假神

  • 解析: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      --突然好转---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

  • [单选题]太阳病主脉主症为
  • 正确答案 :C
  • 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


  • [单选题]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 正确答案 :C
  •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 解析: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 [单选题]可预期的应激源,尤其是在短期内发生的强烈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是
  • 正确答案 :B
  • 较小


  • [单选题]下列关于刀晕的处理,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E
  • 应迅速做完手术,进行急救

  • 解析:刀晕是指因创伤出血、疼痛或精神紧张而致的晕厥,患者出现晕厥后应停止手术,进行急救。

  • [单选题]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
  • 正确答案 :C
  • 寄生虫病

  • 解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休克、库欣综合征等。寄生虫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附骨疽的临床特点?(  )
  • 正确答案 :B
  • 多发于脊柱骨


  • [单选题]感邪后一病未愈,另一部位又病的发病形式是
  • 正确答案 :E
  • 并病

  • 解析:发病类型 二、徐发 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缓发。徐发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三、伏发 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其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多见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伤。 四、继发 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原发病与新产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关。 五、复发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六、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 [单选题]皮损糜烂者,宜用( )
  • 正确答案 :B
  • 溶液、粉剂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全科医学(中级)[代码:301] 血液病学(中级)[代码:310] 肿瘤内科学(中级)[代码:341] 肿瘤外科学(中级)[代码:342] 病理学(中级)[代码:351] 口腔正畸学(中级)[代码:357] 疼痛学(中级)[代码:358] 中医外科学(中级)[代码:325] 中医骨伤科学(中级)[代码:328]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代码:316]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