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下列关于五脏所藏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E
  • 肾藏智

  • 解析:《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答案E为错误的,选E。

  • [单选题]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正确答案 :D
  • 别络

  • 解析: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五别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 [单选题]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原则
  • 正确答案 :E
  • 炎热季节慎用热药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猪苓汤的主证
  • 正确答案 :D
  • 微热消渴

  • 解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单选题]四逆散证之四逆,较合适的理解为
  • 正确答案 :D
  • 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 解析:四逆散证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释义】本条论阳郁厥逆的证治。少阴寒化证,阳虚不温四肢,易见四逆,证属虚寒。而本证的“四逆”是肝郁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肢而致,证属实属郁。证同而病机不同,故特提“四逆”以示虚、实之别。因阳气郁遏,气机不畅,故可见诸多或然证。若兼肺寒气逆,则为咳;心阳不足则为悸;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阳虚中寒,则腹中痛;兼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本证病机为阳郁。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阳气;芍药苦泄破结,通络止痛;枳实导滞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若咳,加干姜、五味子温肺敛气;心悸,加桂枝温壮心阳;小便不利,加茯苓淡渗利湿;腹中痛,加附子温阳止痛;泄利下重,加薤白通阳行滞。

  • [单选题]酸枣仁汤的病机是
  • 正确答案 :A
  • 肝阴不足,心血亏虚


  • [单选题]湿温湿热酿痰蒙闭包证,治宜
  • 正确答案 :D
  •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 解析: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病机:气分湿热久郁,酿成痰浊,蒙蔽心包。 证候表现: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苔浊腻,脉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 [单选题]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龙骨

  • 解析: 龙骨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 [单选题]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B
  • 鹿茸


  • [单选题]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除半夏、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外,还有
  • 正确答案 :C
  • 黄连、黄芩


  • [单选题]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属
  • 正确答案 :A
  • 瘀血内停

  • 解析:瘀血内停

  • [单选题]患者,男,57岁。既往有胆石症的病史。昨晚酒后突发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脘胁胀痛,胸闷心烦,口苦口干,发热,身重倦怠,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其证型是
  • 正确答案 :C
  • 热重于湿证

  • 解析: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属于阳黄。发热,身重倦怠,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说明热重于湿。

  • [单选题]四肢瘦软麻木,身体困重,足胫发热,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细数者,治疗主方用
  • 正确答案 :D
  • 加味二妙散


  • [单选题]常表现为胸痛伴咯血的疾病是
  • 正确答案 :D
  • 肺结核


  • [单选题]小柴胡汤法属于“八法”中的
  • 正确答案 :B
  • 和法


  • [单选题]何人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
  • 正确答案 :A
  • 张仲景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心血管内科学(中级)[代码:304] 消化内科学(中级)[代码:306] 内分泌学(中级)[代码:309] 耳鼻咽喉科学(中级)[代码:336] 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 健康教育(中级)[代码:365] 中医眼科学(中级)[代码:335]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级)[代码:316]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级)[代码:329] 急诊医学(中级)[代码:392]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