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水沟

题目:治疗昏迷、晕厥、休克的急危重证,首选

解析: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的病机为
  • 外寒内饮、饮重于热


  • [单选题]辛温解表药大多归经是
  • 肺,膀胱

  • 解析:归经——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

  • [单选题]既能治疗脾虚水肿,又可健脾安神的药物是
  • 茯苓

  • 解析:茯苓   性能: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2013

  • [单选题]保和丸与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 山楂、神曲

  • 解析: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本方所治之证乃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所致。治当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方中人参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和胃,助人参益气,共为君药。山药益气止泻,助人参、白术,补益脾胃;茯苓健脾渗湿止泻,助白术健脾祛湿;山楂偏于消肉食;神曲偏于消酒腐;麦芽偏于消面食,共为臣药。肉豆蔻健脾和胃止泻;砂仁理气醒脾;木香行气导滞;陈皮和胃化湿;黄连清热燥湿止泻,共为佐药。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互为用,以奏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之效。 健脾丸与参苓白术散均含人参、白术、山药、茯苓、砂仁、甘草等药,皆具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可治疗脾虚夹湿之证。 健脾丸因配入山楂、神曲、麦芽、黄连等药,兼具消食化滞、清热燥湿之功,宜于脾虚食积内停,生湿蕴热之证; 参苓白术散因配入莲子、扁豆、薏苡仁、桔梗等药,功擅渗湿止泻,兼可保肺,宜于脾虚生

  • [单选题]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出现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表现属于
  • 显性感染

  • 解析:本题考点是在传染病过程中机体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 [单选题]以下是三阴交穴定位的是
  •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 [单选题]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是凹陷处的穴位是
  • 听宫


  • [单选题]西医学认为拔罐疗法能够引起体内的生物学效应,以下哪种功能是拔罐疗法不能达到的
  • 增强骨骼强度

  • 解析: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是指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留罐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擦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本法常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和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肌肉松弛的部位,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如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 [单选题]患者出现持续性肌无力,进行肌电图检查的主要目的为
  • 确定骨骼肌病变属于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


  • 考试布丁
    推荐下载科目: 呼吸内科学(中级)[代码:305] 职业病学(中级)[代码:314] 骨外科学(中级)[代码:318] 烧伤外科学(中级)[代码:323] 眼科学(中级)[代码:334] 耳鼻咽喉科学(中级)[代码:336] 皮肤与性病学(中级)[代码:338] 口腔内科学(中级)[代码:354] 口腔正畸学(中级)[代码:357] 中医骨伤科学(中级)[代码:328]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