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480kPa
题目:在某建筑场地的岩石地基上进行了3组岩基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3-1。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下列哪一选项?并说明确定过程。
[JZ535_626_1.gif]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H.0.10条:
第1组:min(640,1920/3)=640kPa
第2组:min(510,1580/3)=510kPa
第3组:min(560,1440/3)=480kPa
最终f[za.gif]=min(640,510,480)=480kPa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我国黄河壶口瀑布是什么地貌形态的表现?
岩槛
解析:提示:瀑布是河水由高陡斜坡突然跌落下来形成的。
[单选题]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不符合载荷试验的技术要求。
载荷试验加荷方式宜采用非稳定加荷法,尽量缩短试验周期
[单选题]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黄土地区不良地质调绘时,不应包括( )。
石流与土洞
[单选题]某建筑位于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三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三级,则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 )。
乙级
[单选题]工程地质测绘时,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的地质观测点宜采用( )。
仪器法
[单选题]某市地下水位埋深为1.5m,由于开采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0.5m,20年后地下水位降至11.5m,城市地层资料如下表所示。
[JZ373_669.gif]
20年后,地表最终沉降值为( )。
508mm
解析:①第一层粉土层沉降量S1
平均有效应力增量△P1
[JZ373_669_1.gif]
第一层沉降量S1
[JZ373_669_2.gif]
②第二层粉土层沉降量S2
平均有效应力增量△P2
[JZ373_669_3.gif]
第二层沉降量S2
[JZ373_670.gif]
③第三层粉砂沉降量S3
平均有效应力增量△P3
[JZ373_670_1.gif]
第三层沉降量S3
[JZ373_670_2.gif]
④第四层沉降量S4
降水后地下水位降至11.5m,自7.9m至11.5m的平均有效应力增量[JZ373_670_3.gif]
[JZ373_670_4.gif]
自7.9m至11.5m的沉降量[JZ373_670_5.gif]
[JZ373_670_6.gif]
自11.5m以下至18.0m的有效应力增量[JZ373_670_7.gif]
[JZ373_670_7.gif]=(11.5-1.5)×10=100(kPa)
自11.5m至18.0m的沉降量[JZ373_670_8.gif]
[JZ373_670_9.gif]
第四层总沉降量S4
[JZ373_670_10.gif]
⑤第五层沉降量S5
第五层有效应力增量△P5
△P5=(11.5-1.5)×10=100(kPa)
第五层沉降量S5
[JZ373_670_11.gif]
⑥降水后地面最终沉降量为S
S=S1+S2+S3+S4+S5
=0.42+20.79+14.22+294.79+177.78=507.98(mm)
地表最终沉降量为507.98mm。
【例题解析】
①计算地面沉降的关键是正确地计算有效应力的变化,一般地讲,在降水前地下水位与降水后地下水位之间,有效应力增量为三角形或梯形,其平均变化量为土层顶面与底面有效应力增量的均值,在降水后地下水位以下,有效应力增量为总水位降引起的应力增量。
②因降水过程是个长期过程,地面沉降的时间也很长,且自然界中也没有绝对隔水层或不透水层,因此,对黏性土层中的有效应力计算与天然应力计算时略有不同。
③注意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及土层厚度的单位。
[单选题](2008)图示平面刚性直角曲杆的支承力、尺寸与荷载均已知,且F[p.gif]a>m。B处插入端约束的全部约束力各为:
[JZ533_173_22_1.gif]
[JZ533_173_22_3.gif]
解析:提示:列平衡方程。
[单选题]暴露在常温空气中的碳并不燃烧,这是由于
C(s)+O2(g)[JZ538_205_10_a.gif]CO2(g)的( ).
(已知CO2(g)的[JZ538_178_4_1.gif]值为-394.36kJ·mol-1)
[JZ538_178_4_1.gif]<0,但反应速率缓慢
解析:[JZ538_178_4_1.gif]<0,自发反应,常温下并不进行,表面反应速率缓慢。
[单选题]某场地冲积砂层内需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呈等边三角形布置3个钻孔,如图所示,钻孔孔距为60.0m,测得A、B、C三孔的地下水位标高分别为28.0m、24.0m、24.0m,地层的渗透系数为1.8×10[SBjian3.gif]cm/s,则地下水的流速接近下列哪一项?( )
[JZ659_323_2.gif]
1.40×10[SBjian4.gif]cm/s
解析:[JZ659_334_3.gif]
[JZ659_334_4.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