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CD

只能针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选范围 必须说明罢免的理由 采用书面形式

题目: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罢免案必须符合的法定条件有( )。

解析: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5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可以提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脘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因此,罢免案的发起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的代表;只能针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选范围,而且要以书面的形式说明罢免理由。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宋代酒类由官府酿造和销售,开始实施于( )。
  • 太平兴国二年


  • [单选题]某甲出生在美国,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父母定居在美国。根据中国国籍法的规定,关于某甲国籍的正确表述是( )。
  • 不具有中国国籍

  • 解析:解析:根据国籍法第5条的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某甲应该是美国国籍而不是中国国籍。而且国籍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 [单选题]甲,乙打猎,见远处有一移动物。甲举枪准备射击,乙提醒甲:“小心,万一是人。”甲说:“别管他。”甲扣动扳机,远处的目标确实是一个人,被甲枪击身亡。甲的行为构成了( )。
  • 间接故意杀人

  • 解析:解析:甲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A,C选项,即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意识因素上,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并且都预见到这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意志方面,都不希望结果的发生。但是,两者对于危害结果的态度是根本不同的,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容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那么,如何判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放任的态度,还是持否定的态度呢?这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外部行为进行判断。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或者根据一定的情况或理由,轻信危害结果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虽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但行为人明知这些防范措施远不足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那么,就应当属于间接故意。

  • [单选题]听力原文:牵连犯某甲伪造了某市户口专用章及有关国家机关的公文,并以此为诱饵对一些急于想调入、转入该市的人进行诈骗,共骗得人民币5万余元。甲的行为属于( )。
  • 牵连犯

  • 解析: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牵连犯。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

  • 推荐下载科目: 高中 成考 自考公共课 考研 公共管理硕士 法律硕士 考博 教育硕士 在职硕士 自考专业课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