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可以减刑,但不能假释
题目:吕某因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入狱后,吕某认真遵守法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根据刑法规定,对吕某应如何处理?( )
解析:B【解析】《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据此,对吕某法律禁止假释。《刑法》第7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因此对吕某可以减刑。故B项正确。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人身权的特征( )。
与主体的财产权益无关
解析: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是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合称,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事权利,可分为与财产权益无关的人身权和与财产权益有关的人身权。
[单选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 )。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
解析:常识题,需记忆。
[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甲不构成犯罪?( )
一拳将正在强奸自己的李某打成痴呆
[单选题]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在吸收人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它认为,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整个社会到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其内部对立着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秩序、结构组成的矛盾集合体,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促使事物自身保持稳定性。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互相排斥,即矛盾的斗争性.它破坏事物内部的秩序和结构,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本题答案选C。
[单选题]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式,冲击了清王朝以“天朝
[单选题]依据人的认知阶段的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 )。
法律心理与法律思想体系
解析: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法律意识的分类:(1)根据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不同: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2)从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从意识主体角度: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4)从法律意识的专业化、普及化程度: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群体法律意识。
[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②④①③
解析:①、②、④构成排比结构,应相互连接,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应放最后,由此可排除A、D。B、C的区别在于①和④的顺序。分析①、②、④内容可知,②④讲的都是个人的发展,只有①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联系起来,是对打造生命品质的更深一层的论述,故①应排在④之后。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