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8度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可不计竖向地震作用
题目:下列关于竖向地震作用的主张,其中何项不正确?
解析:根据《高规》第3.3.2条第3、4款及条文说明和第10.2.6条,A、B、C正确。
根据《抗规》第5.1.1条注,D不正确,故选D。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高层建筑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的有关规范条文的理解。
【解题分析】
1.震害经验和分析研究表明,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不能忽视,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对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本题主要是考察相关规定的概念部分。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1条第4款作为强条给出了: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第3.3.1条第3、4款也给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未作为强条设置。这是两本国家标准不一致的地方,但不影响本题解答。(需要注意的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将此改为了强条,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一致,同时又增加了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的规定)。关于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的具体标准规范条文说明给出了建议。
3.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及速度反应降低60%。因此,容易误解隔震设计时可以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实际上,隔震垫不能隔离竖向地震作用,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一商店建筑中有一挑出长度为8m的长悬挑梁,梁上作用着永久荷载标准值的线荷载g[XBzk.gif]=30kN/m,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线荷载q[XBzk.gif]=20kN/m(见下图)。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0g)。由此可算得梁端A处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XBA.gif]=( )kN·m。提示:计算时应对有无竖向地震作用,以及比较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然后确定最大弯矩设计值M[XBA.gif]。
长悬臂梁计算简图
[LXL20160215_1_146.gif]
2048.0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①当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γ[XBG.gif]=1.2,γ[XBEv.gif]=1.3):根据第5.3.3条,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线荷载g[XBzEk.gif]值取用构件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进行计算,即:
[LXL20160215_1_189.gif]
式中,0.5为楼面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即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可取用表5.1.3式中的规定值。相应的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及其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
[LXL20160215_1_190.gif]
②当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但为楼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LXL20160215_1_191.gif]
③当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但为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
[LXL20160215_1_192.gif]
上述三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以及为楼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梁端产生最大弯矩设计值。即梁端A处的最大弯矩设计值[LXL20160215_1_193.gif]
[单选题]8度区,多层砖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多层砖房,最小墙厚均为240mm时,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房屋最大高宽比,多层砖砌体房屋小于底部框架多层房屋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A项,查表7.1.2可知,房屋总高度,多层砖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多层砖房是不同的;C项,查表7.1.5可知,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砖砌体房屋的底层与底部框架多层砖房不同;D项,根据第7.1.3条,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
[多选题]普通螺栓群承受轴心拉力与弯矩,如何确定一个螺栓受到的最大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