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1.32:1

题目:某12层办公楼,房屋高度为46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地面粗糙度B类,所在地区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65kN/m[SB2.gif],拟采用两种平面方案如图25-28(Z)所示。假定,在如图所示的风作用方向,两种结构方案在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XBzz.gif]相同。 [JZ634_135_1.gif]

解析:1.根据《荷规》第8.1.1条,w[XBzk.gif]=β[XBzz.gif]μ[XBzs.gif]μ[XBzz.gif]w[XB0.gif] 两个方案中的β[XBzz.gif]、μ[XBzz.gif]、w[XB0.gif]都相同,仅μ[XBzs.gif]不同,根据《荷规》表8.3.1第30项,可计算得总体体型系数分别为: [JZ634_135_2.gif] [JZ634_135_3.gif] w[XBzkza.gif]:w[XBzkzb.gif]=μ[XBzsza.gif]:μ[XBzszb.gif]=1.19:0.9≈1.32:1,故选D。 【命题思路】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应掌握风荷载取值标准计算方法。本题主要考查风荷载标准值计算有关系数的意义,重点理解并应用风荷载的体型系数。 【解题分析】 1.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涉及多个系数,每个系数又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取值计算方法,对于二级考生,为降低难度和节省答题时间,重点只考查对风荷载体型系数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只要考生对该系数理解准确即可解答本题。 2.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风作用在建筑物表面上所引起的实际压力(或吸力)与来流风的速度压的比值,它描述的是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的静态压力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和尺度有关,也与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有关。由于它涉及的是关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流体动力学问题,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固体,问题尤为复杂,无法给出理论上的结果,一般均应由试验确定。对此,《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均有规定,但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为避免考生答题因选择不同规范带来的解题困难,本题给出了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JB 50009-2012作答的提示。 2.侧向刚度比可近似按《高规》第5.3.7条及E.0.1条规定的楼层等效剪切刚度比计算。 [JZ634_136_2.gif] 根据《高规》第5.3.7条,当地下室顶板处不能作为上部结构整体分析模型的嵌固部位时,嵌固部位下移,至基础顶面处: [JZ634_136_3.gif],故选C。 【命题思路】 本题借助风荷载作用效应的计算,考查考生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楼层侧向刚度比的理解,即对第5.3.7条的理解,该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解题分析】 1.只要考生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3.7条正确理解,即不难解答本题。 2.关于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3.7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14条第2款均有规定,但前者规定更为清晰,可操作性更强,本题解答不论依据上述何种规范均不影响。根据题设条件本题地下室与首层等效剪切刚度比不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条件,因此,嵌固部位应下移,本题下移至基础顶面,这是本题的考核重点。 3.由《荷规》式(8.1.1-2),w[XBzk.gif]=β[XBzgzz.gif]μ[XBzszl.gif]μ[XBzz.gif]w[XB0.gif] 本工程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由表8.2.1可查得 [JZ634_137_1.gif] 由《荷规》表8.6.1可查得[JZ634_137_2.gif] 根据《荷规》第8.3.3条及8.3.1条可确定该楼迎风面局部体型系数 μ[XBzszl.gif]=1.25×0.8=1.0 则:w[XBzk.gif]=1.558×1.0×1.580×0.65=1.60故选B。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计算围护结构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的基本计算。幕墙作为围护结构在工程设计中经常遇到,但其设计及施工往往由幕墙专业单位来完成,注册结构工程师应该掌握垂直作用于其表面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解题分析】 1.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表8.2.1查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XBzz.gif],以及表8.6.1查得阵风系数β[XBzgzz.gif]。 2.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8.3.3条第3款幕墙等围护构件的局部体型系数μ[XBzszl.gif]应按第8.3.1条规定体型系数的1.25倍取值,这是本题的主要考点,不少考生容易忽视,从而在查表结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往往误选答案A。 3.计算围护结构时,基本风压w[XB0.gif]取50年重现期的风压。 4.由《荷规》第8.2.2条, [JZ634_137_4.gif],k=1.4,tanα=0.40>0.3,取tanα=0.3 [JZ634_137_5.gif]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由《荷规》表8.2.1查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JZ634_137_6.gif] 考虑地形条件系数后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则为: μ[XBzz.gif]=1.58×1.505=2.38,故选B。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山区建筑,地形条件对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影响。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8.2.2条,对于山区的建筑,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除可按平坦地面的粗糙度类别由表8.2.1确定外,还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 【解题分析】 1.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8.2.2条第1款式(8.2.2)确定山峰顶部的修正系数η[XBB.gif]; 2.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表8.2.1查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XBzz.gif],将其乘以修正系数η[XBB.gif]即可解答本题。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一东北落叶松(TC17B)原木檩条(未经切削),标注直径为162mm,计算简图如图7-8(Z)所示。该檩条处于正常使用条件,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JZ634_121_1.gif]
  • 假定,不考虑檩条自重。试问,该檩条达到最大抗弯承载力时,所能承担的最大均布荷载设计值q(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5.5

  • 解析:1.根据《木规》第4.2.1条、第4.2.3条, TC17B的抗弯强度设计值1.15f[XBzm.gif]=1.15×17MPa=19.55MPa 根据《木规》第4.2.10条, 原木构件最大弯矩处位于跨中,其截面的直径d=162+9×2=180mm 根据《木规》第5.2.1条, [JZ634_121_2.gif] [JZ634_121_3.gif] [JZ634_121_4.gif] [JZ634_121_5.gif]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原木檩条按抗弯承载力控制时所能承担的均布荷载。 【解题分析】 1.原木构件最大弯矩处位于跨中,其截面的直径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4.2.10条计算。 2.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5.2.1条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均布荷载计算公式。 3.代入均布荷载计算公式即可。 2.根据《木规》第4.2.1条、第4.2.3条, TC17B的弹性模量1.15E=1.15×10000MPa=11500MPa 根据《木规》第4.2.10条,原木构件验算挠度时,可取构件的中央截面,其截面的直径d=162+9×2=180mm 根据《木规》第4.2.7条,挠度限值4000/250=16mm [JZ634_122_1.gif] [JZ634_122_2.gif]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原木檩条按变形控制时所能承担的均布荷载。 【解题分析】 1.原木构件验算挠度时,取跨中截面,其截面的直径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4.2.10条计算。 2.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4.2.7条,计算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3.根据简支梁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均布荷载计算公式。 4.代入均布荷载计算公式即可。

  • [单选题]某高层住宅楼(丙类建筑),设有两层地下室,地面以上为16层,房屋高度45.60m,室内外高差0.30m,首层层高3.3m,标准层层高为2.8m。建于8度地震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采用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1~3层墙体厚度均为250mm,地上其余层墙体厚度均为200mm,在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其短肢剪力墙承担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45%。其中一榀剪力墙一至三层截面如图34-38(Z)所示。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7层楼板面以下为C35(f[XBzc.gif]=16.7N/mm2,f[XBzt.gif]=1.57N/mm2),7层以上为C30,墙体竖向、水平分布钢筋以及墙肢边缘构件的箍筋均采用HRB335级钢筋,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JZ634_307_1.gif]
  • 已知首层墙肢2一端边缘构件截面配筋形式如图37所示,假定其抗震等级为一级,轴压比等于0.4,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XBzy.gif]=300N/mm2),箍筋保护层厚度取10mm。试问,其边缘构件箍筋采用下列何项配置时方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 提示: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2.不计入墙水平分布筋。 3.假定不计入箍筋重叠部分。 [JZ634_310_2.gif]

  • [JZ634_183_1.gif]10@100


  • [多选题]《抗规》的7.2.5条规定,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的分配,可近似按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比例分配确定,这里,倾覆力矩应如何计算?又是如何在框架与墙之间分配的?

  • [单选题]某规则结构各层平面如图9所示,荷载分布较均匀。现采用简化方法,按X、Y两个正交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效应(不考虑扭转),并通过将该地震作用效应乘以放大系数来考虑地震扭转效应。试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判断,下列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增大系数,其中何项较为合适? [JZ634_163_1.gif]
  • KJ3:1.05

  • 解析:根据《抗规》第5.2.3条: KJ1至少应放大5%, A偏小不安全; KJ4至少应放大15%, D中的KJ4的放大系数偏小不安全; KJ3位于中部,增大系数取1.05较1.15相对合理,故选B。 【命题思路】 1.作为一名结构设计人员,应该重视结构的扭转耦联,应该能够大概估计扭转耦联地震效应。本题考查考生对扭转是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否掌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3条。 2.实际工程中,要准确计算扭转耦联地震效应是很困难的,因此,命题时考虑了估计偏差对解答的影响,因而加大了各选项的差异。 【解题分析】 1.解题时,一定要按照题意,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解答。 2.首先要将取值偏小,导致不安全的选项排除。然后,剩下B、C两个选项,都是针对KJ3的。KJ3位于中部,扭转效应有限,放大系数可以取较小值,取5%已经属于偏保守了,较15%合理,故B相对最为恰当。 3.注意区别“长边”和“短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长边边榀各构件和短边边榀各构件分别乘以1.15和1.05。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周边各构件均应至少乘以1.3。

  • 考试布丁
    推荐下载科目: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机电工程)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市政公用工程)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港口与航道工程) 二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市政公用工程) 施工员 资料员 设备监理师 资产评估师 注册岩土工程师 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