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题目: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柱距均为8.4m。由于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且有错层,设计时拟设置防震缝,并在缝两侧设置抗撞墙,如图1-6(Z)所示。已知:该房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A栋房屋高度为21m,B栋房屋高度为27m。 [JZ634_239_1.gif]
解析:1.根据《抗规》第6.1.4条第1款,按21m高的A栋框架结构确定防震缝的宽度, δ=100+20×(21-15)/3=140mm 【命题思路】 1.当建筑物的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时,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常常需要在适当的部位设置防震缝,以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如何确定最小防震缝宽度是每个结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最小防震缝宽度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房屋高度等确定。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相同时,应按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不同结构类型需要的防震缝宽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等)、抗震墙结构。 【解题分析】 1.解答本题应紧紧抓住确定防震缝宽的三个要素:抗震设防烈度(题中为8度)、结构类型(题中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较低结构单元的房屋高度(题中为A栋房屋高度21m),并应注意2010版《抗规》已将防震缝计算基数(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的防震缝宽度)由70mm加大为100mm。 2.错误解题情况 1)选A 错误地依据GB 50011-2001规范,防震缝计算基数取70mm。 2)选C (1)错误地依据GB 50011-2001规范,防震缝计算基数取70mm; (2)把计算防震缝宽度的结构高度错误地取为较高结构单元的高度。 3)选D 把计算防震缝宽度的结构高度错误地取为较高结构单元的高度。 2.根据《抗规》第6.1.4条第2款,D正确。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是否了解何种情况下需要设置抗撞墙以及抗撞墙的设置需要满足哪些规定。 【解题分析】 1.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设置抗撞墙。抗撞墙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规定: 1)设置原则:宜避免加大结构的扭转效应,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抗撞墙与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 2)设置范围:在防震缝两侧沿房屋全高设置。 3)道数:不少于两道。 4)方向:垂直于防震缝。 5)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注意修订内容:2001版《抗规》为可不大于一个柱距)。 6)抗震等级:同框架结构。 2.错误解题情况 1)选A 违反了设置道数的规定。 2)选B 违反了设置长度的规定。 3)选C 违反了抗震等级的规定。 3.根据《抗规》表6.1.2,A栋房屋高度21m,设防烈度8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根据《抗规》表6.3.6及其注2,该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μ[XBN.gif]=0.75-0.05=0.70 [JZ634_241_1.gif] 经比较:取b×h=650×650=422500mm[SB2.gif]>410621mm[SB2.gif] 【命题思路】 根据轴力估算柱截面是每个结构工程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一般情况下,地震区框架柱的截面可根据轴压比来估算。限制框架柱的轴压比主要是为了保证柱的塑性变形能力。本题就是想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根据轴压比限值估算框架柱截面的能力。 【解题分析】 1.求解本题的关键在于确定轴压比限值。柱轴压比限值主要是由结构类型、抗震等级、柱剪跨比以及是否采取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措施等决定。2010版《抗规》将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值减小了0.05,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及简体中三级框架的柱的轴压比限值也减小了0.05,并增加了四级框架的柱的轴压比限值。 2.错误解题情况 1)抗震等级确定有误。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首先应根据房屋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判定框架的抗震等级。本题房屋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房屋高度21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6.1.2,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2)轴压比限值按GB 50011-2001,错误地取为0.8,导致估算的柱截面为550×550。 3)未根据剪跨比调整轴压比限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3.6条注2规定: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 4)错误地考虑了箍筋和芯柱对轴压比限值的有利影响。 5)本题给出的条件是:箍筋采用直径10mm的井字复合箍(非螺旋箍)且未配置芯柱,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3.6条注3、注4的要求,因此轴压比限值不能增加。 4.根据《抗规》公式(6.2.9-3),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 [JZ634_242_1.gif] 【命题思路】 剪跨比在确定框架柱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时经常用到。例如,确定柱轴压比限值时,对于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确定箍筋加密范围和加密区箍筋间距时,对于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应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等。结构工程师应该理解和掌握剪跨比的概念和算法,并应清楚[JZ634_242_2.gif]是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时的简化算法,而非精确算法。 【解题分析】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2.9条对剪跨比的解释是:剪跨比,应按柱端或墙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M[SBzc.gif]、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V[SBzc.gif]及截面有效高度h[XB0.gif]确定,并取上、下端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有效高度(虽本考题不涉及此问题,但应注意《抗规》与《高规》及《混规》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之比计算。本题为了统一算法,特别给出了提示:采用公式λ=[JZ634_242_3.gif]求解。需要注意的是,[JZ634_242_4.gif]是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时的简化算法。 2.关于V[SBzc.gif]的计算 当柱端弯矩均为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同向)时,[JZ634_242_5.gif];当柱端弯矩一端为顺时针方向另一端为反时针方向(反向)时,[JZ634_242_6.gif],并且注意,式中的[JZ634_224_1.gif]、[JZ634_224_2.gif]均为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而非弯矩设计值。 3.关于M[SBzc.gif]的取值 M[SBzc.gif]为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根据剪跨比的定义,M[SBzc.gif]应为柱上、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较大值,即M[SBzc.gif]=max([JZ634_224_1.gif],[JZ634_224_2.gif])。 4.错误解题情况 1)M[SBzc.gif]没有取柱上、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较大值,而是取用了较小值280kN·m。 2)未按提示采用公式[JZ634_242_7.gif]求解,而采用了简化算法[JZ634_242_8.gif]。 3)V[SBzc.gif]的计算错误,基本概念不清,不知道V[SBzc.gif]和M[SBzgif]的相互关系。 5.已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根据《抗规》第6.2.2及第6.2.3条, [JZ634_243_2.gif] 根据《抗规》第6.2.5条,η[XBzvzc.gif]=1.3 [JZ634_243_3.gif] 【命题思路】 “强柱弱梁”及“强剪弱弯”是抗震设计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但由于电算的普及,有的结构工程师对如何实现这两条要求还不太清楚。本题通过一个简单的题目,让考生熟悉掌握“强柱弱梁”及“强剪弱弯”的具体实施过程。 【解题分析】 1.“强柱弱梁”是针对框架柱的弯矩调整,“强剪弱弯”是针对框架梁、柱的剪力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同时,框架结构柱的剪力增大系数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提高而提高。求解本题的关键就是确定框架柱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和柱端剪力增大系数。解题过程是:先考虑“强柱弱梁”把柱上端弯矩放大,同时放大底层柱下端弯矩,而后考虑“强剪弱弯”用增大后的柱端弯矩和柱剪力增大系数求解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2.本题中已明确KZ1为中柱。若为角柱,还需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2.6条:“一、二、三、四级框架的角柱,经本规范第6.2.2、6.2.3、6.2.5、6.2.1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3.本题的已知条件中特别指明“柱轴压比为0.5”,因为对于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包括顶层柱在内,因其具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可不满足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的要求。 4.错误解题情况 1)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或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错误。 与2001规范不同,上述两个系数应根据抗震等级和结构类型(是否框架结构)选用。 2)柱端弯矩没有经过“强柱弱梁”的调整; 3)柱上节点的弯矩设计值未进行上、下柱端的分配。 本题中,柱上节点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调整后的∑M[XBzc.gif]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节点上、下柱端各自的弯矩设计值还应按节点上、下柱的弹性分析结果分配。提示中已明确给出分配原则。 6.根据《抗规》表6.1.2,B栋高27m,设防烈度8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 [JZ634_244_2.gif] 查《抗规》表6.3.9,λ[XBzv.gif]=0.15 根据《抗规》式(6.3.9),[JZ634_244_3.gif] [JZ634_87_1.gif]10@100的体积配箍率:[JZ634_244_4.gif] [JZ634_87_1.gif]12@100的体积配箍率:[JZ634_244_5.gif] 又根据《抗规》第6.1.4条,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全高加密,故选D。 【命题思路】 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程度对框架柱的变形能力有很大影响。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程度,主要与箍筋形式、体积配箍率、箍筋抗拉强度以及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等因素有关,而体积配箍率、箍筋强度及混凝土强度三者又可以用配箍特征值表示。本题要求考生掌握体积配箍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本题的第二个考点是考查考生是否了解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 【解题分析】 1.本题需先求出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率,而后再根据选项判断是否满足要求,当然最后不能忘了“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全高加密”这一要求。 2.计算最小体积配箍率时需要用到最小配箍特征值。最小配箍特征值与抗震等级、柱轴压比以及箍筋形式有关。因此,需要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框架的抗震等级并计算柱的轴压比,箍筋形式已知为复合箍,查表可求得λ[XBzv.gif]。 3.体积配箍率的含义就是在箍筋间距范围内箍筋和拉筋的体积与混凝土核心区体积的比值,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7.8.3条的规定计算,式中A[XBzczozr.gif]为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删除了2001规范关于复合箍应扣除重叠部分箍筋体积的规定,并指出“因重叠部分对混凝土的约束情况比较复杂,如何换算有待进一步研究”,本题为简化计算及保证答案的唯一性,特别给出了提示。 4.错误解题情况 1)抗震等级确定错误,误用了A栋的抗震等级。 2)没有掌握体积配箍率的概念,未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7.8.3条的规定计算。 3)没有考虑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4条“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全高加密”这一规定,认为该柱剪跨比λ=2.5>2,箍筋不必全高加密了,因此选了C。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试问,地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XBzsze.gif](m/s),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该柱在某荷载组合下初始偏心距e[XBzi.gif]=76mm,系数ζ[XBzc.gif]=1,则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的距离e最接近于( )mm。
题中,此梁最后箍筋配筋最接近于( )。
若已知下柱为大偏心受压,截面中和轴通过腹板,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的距离e=800mm,则下柱截面的一侧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面积最接近于( )mm2。提示:计算时不考虑工字形翼缘的斜坡面积,最小配筋面积应在计算配筋面积与按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面积中取较大值。
筏板厚度同上小题。试问,进行筏板斜截面受剪切承载力计算时,图中阴影部分地基净反力作用下的相应区块筏板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