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20
题目:某新建房屋为四层砌体结构,设一层地下室,采用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室外地面绝对标高与场地自然地面绝对标高相同,均为8.000m,基础B的宽度6为2.4m。基础剖面及地质情况见图9-14(Z)。
[JZ634_284_1.gif]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某基础承受上部结构传递的F、M、V等荷载作用。基础自重设计值和基础上的土重设计值为G=155kN,已知计算出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和最小压力设计值分别为p[XBmax.gif]=315kN/m2和p[XBmin.gif]=105kN/m2,如下图所示。
[LXL20160214_1_145.gif]
基础柱边截面Ⅱ-Ⅱ的弯矩设计值M[XBⅡ.gif]最接近于( )kN·m。
105.0
[多选题]12.《地基规范》8.2.7条第3款的公式应如何理解?另外,在计算出弯矩后如何计算配筋数量As?
[多选题]25.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应注意哪些相关内容?
[单选题] 图34-35(Z)所示的框架为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一榀边框架,其抗震等级为二级,底部一、二层顶梁截面高度为700mm,梁顶与板顶平,柱截面为700mm×700mm。已知在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柱BC的轴压比为0.75,节点B和柱BC未按“强柱弱梁”调整的组合弯矩设计值(kN·m)如图34-35(Z)所示。
提示:①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各层框架承担的剪力均不小于结构总剪力的20%;
②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JZ634_223_1.gif]
试问,底层柱BC的纵向配筋计算时,考虑地震组合的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470
解析:1.根据《高规》第6.2.1条,二级框架(其他结构中)η[XBzc.gif]=1.2
∑M[XBzc.gif]=η[XBzc.gif]∑Mb=1.2×(560+120)=816kN·m
[JZ634_223_2.gif]
根据《高规》第6.2.2条及条文说明: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根据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M[XBBC.gif]>M[XBCB.gif],所以计算弯矩取M[XBBC.gif],故B最接近。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的内力调整要求,以及框架结构和其他类型框架的不同内力调整方法。
【解题分析】
1.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延性通常比梁的延性小,而框架柱形成塑性铰会对结构承受垂直荷载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在框架柱设计中,通过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体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概念。
2.不同的框架抗震等级及不同的框架(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采用不同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以体现框架柱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
3.本框架属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二级框架,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2.1条和第6.2.2条,可以得到正确的选项。
2.根据《高规》第6.2.3条,二级框架(其他结构中)η[XBzvzc.gif]=1.2
又根据《高规》第6.2.4条,角柱剪力设计值应乘以1.1的放大系数
H[XBzn.gif]=4.5-0.7=3.8
[JZ634_224_3.gif]
故C最接近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1.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强剪弱弯”的内力调整方法以及框架结构和其他类型框架的不同内力调整系数;
2.框架角柱承受双向地震作用,扭转效应对内力影响较大,且受力复杂,在设计中应予以适当加强,各种结构中的框架角柱内力均需增大。
【解题分析】
1.根据抗震概念设计,框架柱设计应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提高框架柱的延性,减小框架柱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的可能性。因而在框架柱设计中,需要有目的地增大柱子的剪力设计值。
2.不同的框架抗震等级及不同的框架(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采用不同的柱端端剪力增大系数,框架角柱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还应再乘以1.1的放大系数,以体现框架柱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
3.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6.2.3条和第6.2.4条可以得到正确结果,关于框架角柱的内力增大系数的适用范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规定与JGJ 3-2002规程不同。
[单选题]配筋砌块抗震墙的竖向和水平方向分布钢筋,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符合规范要求?( )
竖向分布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8d,d为钢筋直径
解析: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表10.5.9-1及表10.5.9-2,可知ABD三项均正确;C项,配筋砌块抗震墙内水平分布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2d。
[单选题]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如下图所示。已知集中荷载P=GK+QK,静载GK=10.5kN(包括构件自重),活载QK=9.6kN。提示:活载标准值大于4.0kN/ m2,计算屋架杆件内力时不考虑节点次应力的影响。
[LXL20160121_35_1.gif]
在静载和活载共同作用下的支座反力设计值RA最接近于( )kN。
75.24
解析:1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3.2.4条,静载设计值P1=1.2×10.5=12.6kN;
活载标准值大于4.0kN/m2时,取分项系数γ[XBG.gif]=1.3,
则活载设计值为:P2=1.3×9.6=12.48kN;
故节点集中荷载设计值为:P=P1+P2=12.6+12.48=25.08kN。
由于结构对称,荷载也对称,因此,支座反力设计值为:R[XBA.gif]=3P=3×25.08=75.24kN。
2.取节点A为隔离体,如下图所示。
[LXL20160203_1_2.gif]
由y轴受力平衡∑y=0,得:[LXL20160203_1_3.gif](此处假设S1为拉力);
故可计算得上弦杆内力设计值为:[LXL20160203_1_4.gif]。
3.不考虑节点次应力的影响时,上弦杆S3为轴心受压构件,f[XBzc.gif]=16.7N/mm2,
由于杆件截面尺寸b×h=250mm×250mm,均小于300mm,
故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乘以0.8,即:f[XBzc.gif]=0.8×16.7=13.36N/mm2。
由l0/b=2500/250=10,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表6.2.15,得稳定系数φ=0.98;截面面积A=250×250=62500mm2,f[SB′XBy.gif]=300N/2,
故全截面纵向受力钢筋面积为:A[XBzs.gif]=N/f[XBzy.gif]=148.72×103/300=495.732根据表8.5.1,最小配筋率为0.6%,则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积A[XBst.gif]′=ρ[XBmin.gif]A=0.6%×62500=375mm;所以钢筋采用4[LXL20160121_2_1.gif]12(面积A [XBzs.gif]′=452.32)。
4.由题可得:d[XBeq.gif]=d=14mm,A [XBzs.gif]=1231.52,A=625002,ρ[XBte.gif]=1231.5/62500=0.0197;
已知:f[XBtk.gif]=2.2N/2,E[XBzs.gif]=2×105N/2,c=30mm,a[XBzs.gif]=38mm,N[XBzk.gif]=181.6×103N,
且σ[XBsk.gif]=N[XBzk.gif]/A[XBzs.gif]=147.46N/2;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式(7.1.2-2),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为:ψ=1.1-0.65f[XBtk.gif]/ρ[XBte.gif]/σ[XBsk.gif]=0.608;根据表7.1.2-1,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XBcr.gif]=2.7。根据式(7.1.2-1),可得最大裂缝宽度为:
[LXL20160203_1_5.gif]=2.7×0.608×147.46/(2×105)×(1.9×30+0.08×14/0.0197)=0.1378mm
[单选题]某多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间层高H=2.8m,圆形装饰柱直径d=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向受力钢筋为HRB335,纵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30mm,配置螺旋式间接钢筋,箍筋直径为8mm,箍筋间距s=50mm,箍筋为HPB300钢筋。
设考虑地震效应组合后的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550kN,弯矩设计值M=75kN·m,比值系数α=0.441,则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XBzs.gif](mm2)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2428
[单选题]某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柱下桩基础采用九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直径d=600mm,为提高桩的承载力及减少沉降,灌注桩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且施工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相关规定。框架柱截面尺寸为1100mm×1100mm,承台及其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γ0=20kN/m3。承台平面尺寸、桩位布置、地基土层分布及岩土参数等如图20-24(Z)所示。桩基的环境类别为二a,建筑所在地对桩基混凝土耐久性无可靠工程经验。
[JZ634_209_1.gif]
假定,第②层粉质黏土及第③层黏土的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β[XBzs.gif]=1.4,第④层细砂的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β[XBzs.gif]=1.6,第④层细砂的后注浆端阻力增强系数β[XBzp.gif]=2.4。试问,在进行初步设计时,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间的经验公式,单桩的承载力特征值R[XBza.gif](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1600
[单选题]由钻探取得某原状土样,经试验测得该土的天然重度γ=17kN/m3,含水量w=13.2%,土粒相对密度d[XBzs.gif]=2.69。
土的孔隙比e最接近于( )。
0.791
解析:1.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第14.1.6条,由式(14.1.6)可得,土的孔隙比为:
[LXL20160215_1_62.gif]
2.土的孔隙率为:[LXL20160215_1_63.gif]。
3.土的饱和度为:S[XBzr.gif]=w[XBds.gif]/e=0.132×2.69/0.791=0.449。
4.土的干密度为:[LXL20160215_1_64.gif];
土的干重力密度为:γ[XBzd.gif]=ρ[XBdg.gif]=1.502×10=15.02kN/m3。
5.饱和密度为:[LXL20160215_1_65.gif];
故饱和重度为:γ[XBsat.gif]=ρ[XBsatg.gif]=1.944×10=19.44kN/m3。
6.有效密度为:ρ′=ρ[XBsat.gif]-ρ[XBzw.gif]=1.944-1.0=0.944t/m3;则有效重度为:γ′=ρ′g=0.944×10=9.44kN/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