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不属于传化之腑的是
  • 正确答案 :D

  • [单选题]《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夏脉如( )
  • 正确答案 :B
  • 泛泛乎万物有余


  • [单选题]乌梅丸证的治法是
  • 正确答案 :B
  •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 解析:乌梅丸证 【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释义】本条论蛔厥的证治。蛔厥证因蛔虫内扰所致,有时作时止的特点,且常有吐出蛔虫的病史,故曰“今病者静,而复时烦”,“其人当吐蛔”。因病人脾虚肠寒,蛔虫不安其位,内扰上窜,产生剧烈疼痛,而使病人烦躁不宁。若蛔虫内伏不扰,则疼痛、烦躁消失,故称“须臾复止”。若病人进食,则可引起蛔虫扰动,不仅疼痛又生而烦躁,且可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蛔虫有可能随之吐出。蛔厥证的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方中重用乌梅,为安蛔止痛之主药。用苦寒之黄连、黄柏,以清上热;用辛热之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桂枝,取其气辛以伏蛔,温以祛下寒;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米饭、蜂蜜和胃缓急。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亦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利”,实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 [单选题]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证属
  • 正确答案 :C
  • 阴阳两虚


  • [单选题]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治宜
  • 正确答案 :B
  • 大承气汤


  • [单选题]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 正确答案 :B
  • 泽泻、猪苓

  • 解析: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猪苓汤的鉴别应用 本方证脾胃不能气化水津,水气逆乱上下,以此而演变为脾胃水气病理病证。治当化气行水,解肌散邪。方中茯苓益气健脾渗湿。猪苓清热利水渗湿。泽泻泄热渗利水湿。白术健脾燥湿制水。桂枝温通阳气,气以化水,有表则解表散邪。 若小便疼痛者,加连翘、瞿麦,以清热解毒利水;若少腹拘急者,加小茴香、通草,以温阳通淋行水;若大便干者,加大黄、栀子,以泻火通便,使热从下而去;若水肿者,加大腹皮、茯苓皮,以行气利水消肿等 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具利水渗湿之功。五苓散证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为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为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 [单选题]《中医药条例》的制定目的是
  • 正确答案 :C
  •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

  • 解析:《中医药条例》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   1.制定目的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

  • [单选题]隔蒜灸用于治疗
  • 正确答案 :A
  • 肺痨

  • 解析: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单选题]重症肌无力常与哪种病合并存在
  • 正确答案 :D
  • 胸腺肥大或胸腺瘤


  • [单选题]尿血三日,尿频灼涩疼痛,舌红苔黄,最宜诊断为
  • 正确答案 :B
  • 膀胱湿热证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整形外科学(中级)[代码:324] 耳鼻咽喉科学(中级)[代码:336] 精神病学(中级)[代码:340] 核医学(中级)[代码:345] 超声波医学(中级)[代码:346] 麻醉学(中级)[代码:347] 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级)[代码:355] 口腔修复学(中级)[代码:356] 中医外科学(中级)[代码:325]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中级)[代码:339]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