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Ⅰ、Ⅲ正确,Ⅱ错误
题目:关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以下3种说法:
Ⅰ.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两侧均为设计值;
Ⅱ.裂缝宽度计算时,荷载组合的效应为准永久值,而不是设计值;
Ⅲ.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大挠度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
试问,针对上述说法正确性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解析:由《混规》第6.6.1条,公式左侧为效应设计值,右侧为抗力设计值,因此,均为设计值。Ⅰ正确。
由《混规》第3.4.2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左侧为效应设计值。Ⅱ错误。
由《混规》第3.4.3条,Ⅲ正确。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荷载、荷载组合、荷载效应等知识的掌握。
【解题分析】
1.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等式左边的内力和右边的抗力均为设计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荷载组合的效应也为设计值,过去习惯上称为标准值,是针对荷载而言的。
2.考生如果不熟悉规范,想当然地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7.1节、7.2节中去找答案,将浪费很多时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考生备考时应全面复习(如果考生熟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某高层住宅,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尺寸为12m×50m;其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基础底面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平均压应力为325kPa,地基土层分布如下图所示。[2008年真题]
[LXL20160215_1_8.gif]
试问,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
271
解析: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7条,附加压应力p0等于标准组合时的平均压力值pk扣除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XBzc.gif],即p0=p[XBzk.gif]-p[XBzc.gif]=325-18×3=271kPa。
2.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式(5.2.4)及表5.2.4,f[XBak.gif]=250kPa;地基下为圆砾,查表5.2.4,ηb=3,η[XBzd.gif]=4.4;b取6m,d=3m,计算如下:f[XBxa.gif]=f[XBak.gif]+ηbγ(b-3)+η[XBzd.gif]γ[XBzm.gif](d-0.5)=250+3×(20-10)×(6-3)+4.4×18×(3-0.5)=538kPa。
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表5.2.7,E[XBzs1.gif]/E[XBzs2.gif]=40/8=5,z/b=3/12=0.25,则θ=10°。
4.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式(5.2.4),软弱下卧层上面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LXL20160215_1_133.gif];e和I[XBL.gif]均小于0.8,查表5.2.4,ηb=0.3,η[XBzd.gif]=1.6;软弱下卧层土在其顶面处修正后的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Xbak.gif]′=180+0.3×(19.3-10)×(6-3)+1.6×14×(6-0.5)=311.57kPa。
5.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式(5.2.7-3),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XBzc.gif]=18×3=54kPa;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附加压力值:
[LXL20160215_1_134.gif]
[单选题]某多层砌体结构承重横墙,如下图所示,墙厚240mm,总长度为5040mm,墙两端及墙段正中部位均设构造柱,柱断面尺寸均为240mm×240mm;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每根构造柱均配置4Φ14纵向钢筋(每根构造柱全部纵筋面积A[XBzs.gif]=615mm2)。底层墙体采用MU10级烧结普通砖、M10级混合砂浆砌筑,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符合组合砖墙的要求。[2009年真题]
[LXL20160205_1_170.gif]
假设组合砖墙的稳定系数[LXL20160205_1_171.gif]已知,试问,该组合墙体底层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kN),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该段墙体整体计算;f[XBzc.gif]=9.6N/mm2,f[XBzy.gif]′=210N/mm2。
1400[LXL20160205_1_171.gif]
[单选题]下列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4种观点:
Ⅰ.达到A级性能目标的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仍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Ⅱ.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性能目标,应不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的基本设防目标;
Ⅲ.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为A级;
Ⅳ.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
试问,针对上述观点正确性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Ⅰ、Ⅱ、Ⅳ正确,Ⅲ错误
解析:根据《高规》第3.11.1条条文说明第2款,Ⅰ正确;
根据《抗规》第3.10.3条第2款,Ⅱ正确;
根据《高规》第3.1.4条及3.11.1条条文说明,Ⅲ错误;
根据《高规》第3.11.1条,Ⅳ正确。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理解程度。
【解题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内容属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新增加的内容,上述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均可从规范条文和条文说明中找到。
[单选题]基底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递的压力为:基本组合为180kPa,标准组合为165kPa,准永久组合为150kPa;土和基础的自重压力为60kPa。已知基础埋置深度为3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平均重度为12kN/m3。
计算基础结构内力时,基础底面反力应取( )kPa。
243
解析: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3.0.5条第4款、第3.0.6条,计算基础结构内力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取相应于荷载标准值的基本组合180kPa,乘以1.35的分项系数,得反力设计值为243kPa。
[多选题]30.建筑设计中多处需要控制层间刚度的比值,能否总结一下?
[单选题]某24层高层住宅楼,首层层高3.25m,结构总高度66.80m,采用钢筋混凝土全现浇剪力墙结构。底层某矩形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墙体端部约束边缘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用HRB400级,墙体分布钢筋和端部约束边缘构件箍筋用HRB335级。
题中,若静载下此墙肢轴压力N[XBzd.gif]=2401.0kN,活载作用下此墙肢轴压力N[XBxxl.gif]=379.5kN,则此墙肢的轴压比为( )。
0.269
[单选题]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25-29(Z)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f[XBzc.gif]=19.1N/mm2,f[XBzt.gif]=1.71N/mm2)。
[JZ634_215_1.gif]
假定,该建筑所在地区的基本风压为0.40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为B类,风向如图25-29(Z)所示,风载沿房屋高度方向呈倒三角形分布,地面处(±0.000)为0,屋顶高度处风振系数为1.42,L形剪力墙厚度均为300mm。试问,承载力设计时,在图示风向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在(±0.000)处产生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XBzwzk.gif](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①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计算风荷载体型系数;
②假定风作用面宽度为24.3m。
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