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海明校验

题目:既具有检错功能又具有纠错功能。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系统校验码的基础知识。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输入、存储时,可能产生错误,因此发明了各种校验检错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设置了校验码。凡设有校验码的代码,由本体码与校验码两部分组成(如组织机构代码),本体码是表示编码对象的号码;校验码则附加在本体码后边,用来校验本体码在输入过程中的准确性。每一个本体码只能有一个校验码,校验码通过规定的数学关系得到。奇偶校验码是奇校验码和偶校验码的统称,是一种最基本的检错码。在传送字符的各位之外,再传送1位奇/偶校验位。奇校验要求传送的数位(含字符的各数位和校验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偶校验要求“1”的个数为偶数。奇偶校验能够检测出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部分误码(1位误码能检出,2位及2位以上误码不能检出),同时,它不能纠错。在发现错误后,只能要求重发。但由于其实现简单,仍得到了广泛使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信息码,就是需要校验的信息;后一部分是校验码。如果CRC码共长n位,信息码长k位,就称为(n,k)码。它的编码规则是:首先将原信息码(k位)左移r位(k+r=n),运用一个生成多项式g(x)(也可看成二进制数)模2除以上面的式子,得到的余数就是校验码。CRC码是检错码,也就是只能检查出错误而不能自动纠正。海明校验码是由Richard Hamming于1950年提出、目前还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很有效的校验方法,只要增加少数几个校验位,就能检测出二位同时出错、也能检测出一位出错并能自动恢复该出错位的正确值的有效手段,后者被称为自动纠错。其实现原理是在 k个数据位之外加上r个校验位,从而形成一个k+r位的新的码字,使新码字的码距比较均匀地拉大。把数据的每一个二进制位分配在几个不同的偶校验位的组合中,当某一位出错后,就会引起相关的几个校验位的值发生变化,这不但可以发现出错,还能指出是哪一位出错,为进一步自动纠错提供了依据。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若对二进制整数x和y的各位进行异或运算后的结果为全0,则说明 (20) 。(20)
  • x=y


  • [单选题]●视觉上的颜色可用亮度、色调和饱和度3个特征来描述,饱和度是指颜色的 ()。()
  • 纯度

  • 解析: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程度,或者说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

  • [单选题]下列删除VLAN的命令中,无法执行的是______。
  • no vlan 1

  • 解析:解析:VLAN ID的数值范围是1~4096;有的交换机只支持1~1005,其中l是默认LAN,一般用于设备管理,只能使用,不能删除,所以选A。

  • [单选题]若语音信号的带宽为50~400Hz,采样频率为50kHz,量化精度为8位,双声道,计算2小时的数据量为(52)。
  • 720MB

  •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语音信号的采集。对语音信号的采集,一般是在声道中量化每秒采样到的信号。在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采样频率为50kHz,量化精度为8位,且是双声道,因此每秒钟可得到的数据量是50kHz×8b×2=800kb,因此,2小时的数据量=800kb×7200s=720MB。

  • [单选题]程序员甲、乙两人分别独立地对某个零件的长度进行测量,并对算术平均值进行了四舍五入处理以确保测量结果都是有效数字。甲测量的统计结果是63.5mm,乙测量的统计结果是63.50mm。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64)。
  • 乙测量的精度比甲高

  • 解析:解析:甲为了取得小数点后1位的统计值,每次的测量值取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求出平均值后再用四舍五入法,获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结果。因此统计结果的最末位数字5是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真值的最小值为63.45,且真值小于63.55,即真值位于[63.45,63.55]区间。同理,乙为了取得小数点后两位的统计值,每次的测量值取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求出平均值后再用四舍五入法,获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结果。因此统计结果的最末位数字是0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真值的最小值应为63.495,真值应小于63.505。

  • 推荐下载科目: 计算机二级 计算机四级 微软认证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计算机一级 通信工程师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 计算机操作员高级 计算机辅助设计(C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