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因素A、B、C均可独立的引起某病而无须其他两种因素存在,但都必须是在因素X存在的前提下。因素X单独存在不会引起该病。因素A是
  • 正确答案 :D
  • 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 解析:充分病因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导致疾病发生。必要病因是指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有该病因存在

  • [单选题]下列有关传染病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B
  • 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 [单选题]猩红热不会出现以下哪种表现
  • 正确答案 :A
  • 地图舌

  • 解析:杨梅舌、草莓舌、咽部伪膜、鸡皮疹等都是猩红热的典型表现

  • [单选题]男性,40岁。中午进食昨天剩饭、剩菜,1小时后骤起恶心,呕吐,中上腹痛及腹泻来诊。呕吐剧烈,2小时内共吐8~9次,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水泻2次。体检:体温37.5℃,轻度脱水征,上腹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大便光镜检WBC0~1/HP,RBC0~2/HP。食物中毒最可能的致病菌是
  • 正确答案 :C
  • 葡萄球菌


  • [单选题]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引起的烟碱样症状是
  • 正确答案 :C
  • 呼吸肌麻痹


  • [单选题]测得某地成年男子舒压均数为77.5mmHg,标准差为10.75mmHg,变异系数为
  • 正确答案 :B
  • (10.75/77.5)×100%


  • [单选题]下列关于概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C
  • 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 解析:在现实中,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是未知的,因此常用样本中事件的实际发生率来估计概率,这种实际发生率称为频率。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频率只是概率的估计值。当观测单位较少时,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不可靠的。故选项C的说法错误。

  • [单选题]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感染型与毒素型食物中毒最大的区别在于
  • 正确答案 :C
  • 有无体温升高


  • [单选题]幽门螺杆菌的鉴定依据是其产生的一种酶,称为
  • 正确答案 :B
  • 尿素酶

  • 解析: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快速分解尿素,故尿素酶试验阳性,是重要的鉴定依据。

  • [单选题]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特征不包括
  • 正确答案 :D
  • 有确定的潜伏期

  • 解析: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特征:①病区中任何年龄的人均可被侵犯;②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儿童砷中毒的检出率低于成年人;③无性别、民族、职业的差异;④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⑤潜伏时间一般较长,无确定的潜伏期;⑥病区分布呈条、块、点灶;⑦蛋白质食物可减少砷的吸收。

  • [单选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
  • 正确答案 :B
  •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 解析: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单选题]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
  • 正确答案 :E
  • 混杂偏倚、信息偏倚、选择偏倚

  • 解析: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的控制。(1)选择偏倚的控制: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③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④尽量采用多种对照。(2)信息偏倚的控制:①对拟进行的研究要制定明确细致的资料收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②尽量采用“盲法”收集资料。③尽量采用客观指标的信息。④提高调查技巧,减少回忆偏倚。⑤资料校正:根据所得资料中获得某信息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可对含有信息偏倚的资料进行校正。(3)混杂偏倚的控制:①限制:针对某一或某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在研究设计时限制研究对象的入选条件,得到同质研究对象,可防止某些混杂偏倚。②匹配:是指在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其针对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与指示研究对象相同或接近,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匹配的方法在实验和非实验研究中均可应用。③随机化:常用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概率分配到各处理组中,从而使潜在的混杂因素也在各组中均匀分配。④统计处理:在资料处理阶段,可通过一定的统计学技术,如分层、多因素分析等对混杂因素予以控制。

  • [单选题]化学消毒剂按照消毒作用强度分类有
  • 正确答案 :B
  • 三类

  • 解析:化学消毒剂按照消毒作用强度可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

  • [单选题]在推拿手法中,常与搓法、捻法一同配合运用,组成治疗中的结束手法的是( )
  • 正确答案 :C
  • 抖法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考试布丁
    推荐科目: 内分泌学(副高) 胸心外科学(副高) 眼科学(副高) 中医骨伤科学(副高) 针灸学(副高)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副高) 变态反应(副高) 核医学(副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副高) 消化内科学(副高)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