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70

题目: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顶层钢筋混凝土挑梁置于丁字形(带翼墙)截面的墙体上,端部设有构造柱,如图39所示;挑梁截面b×h[XBzb.gif]=240mm×450mm,墙体厚度均为240mm。屋面板传给挑梁的恒荷载及挑梁自重标准值为g[XBzk.gif]=27kN/m,不上人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q[XBzk.gif]=3.5kN/m。试问,该挑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JZ635_350_3.gif]

解析:根据《砌规》第7.4.2条: l[XB1.gif]=3650>2.2h[XBzb.gif]=2.2×450=990mm, x[XB0.gif]=0.3h[XBzb.gif]=0.3×450=135mm<0.13l[XB1.gif]=0.13×3650=475mm 挑梁端部设有构造柱,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可取0.5x[XB0.gif]=67.5mm 由活荷载效应控制的弯矩组合设计值为: M[XBL.gif]=1.8×(1.2×27+1.4×3.5)×(1.8/2+0.0675)=65kN·m 由恒荷载效应控制的弯矩组合设计值为: M[XBD.gif]=1.8×(1.35×27+0.7×1.4×3.5)×(1.8/2+0.0675)=69.5kN·m 所以,荷载效应组合由恒荷载控制,挑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为69.5kN·m 【命题思路】 考生应掌握砌体结构挑梁的计算方法。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内容: 1.挑梁倾覆点的确定; 2.恒荷载、活荷载效应组合; 3.挑梁的荷载设计值对计算倾覆点产生的最大弯矩计算。 【解题分析】 1.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7.4.2条,挑梁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按照挑梁埋入砌体墙中的长度不同,分别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l[XB1.gif]≥2.2h[XBzb.gif]时,x[XB0.gif]=0.3h[XBzb.gif],且不大于0.13l[XB1.gif] 2)当l[XB1.gif]<2.2h[XBzb.gif]时,x[XB0.gif]=0.13l[XB1.gif]式中:l[XB1.gif]--挑梁埋入砌体墙中的长度(mm); x[XB0.gif]--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mm); h[XBzb.gif]--挑梁的截面高度(mm)。 当挑梁下有构造柱时,计算倾覆点到墙外边缘的距离可取0.5x[XB0.gif]。 2.题目中给出挑梁上恒荷载标准值和活荷载标准值,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3.2.3条,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两者中取最不利值确定。 3.有的考生未考虑挑梁下构造柱的作用,采用的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不正确;有的考生采用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均导致了错误的选项。 4.题目要求"挑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kN·m)",是最简单的设计问题,考察的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荷载组合的最基本问题。有的考生混淆"刚体"和"构件"的概念,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4.1.6条验算砌体结构整体稳定时的计算公式(4.1.6),来计算挑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导致计算错误。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哪些级别的建筑需验算地基变形?
  • 甲级、乙级、部分丙级建筑

  • 解析:见《地基规范》第3.0.2条文规定。

  • [单选题]某70层办公楼,平、立面如图31-32(Z)所示,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房屋高度地面以上为250m,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已知小震弹性计算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为16000kN,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k层,θ[XBzk.gif]=1/600。 [JZ635_182_2.gif]
  • 该结构性能化设计时,需要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现有7条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P1~P7和4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RP1~RP4,假定,任意7条实际记录地震波及人工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各条时程曲线同一软件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见表31。试问,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选用下列哪一组地震波最为合理? [JZ635_182_3.gif] [JZ635_183_2.gif]

  • P1、P2、P4、P5、P7、RP1、RP4

  • 解析:1. 根据《高规》第4.3.5条,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最小值为:16000×65%=10400kN P3、P6不能选用,D不准确;选用7条加速度时程曲线时,实际地震记录的加速度时程曲线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即5条,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只能选2条,A不准确;各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16000×80%=12800kN 若选C,则 (14000+13000+13500+11000+12000+10700+12000)×[JZ635_183_1.gif]=12314kN<12800kN C不准确; 若选B,则 (14000+13000+13500-1-11000+12000+14500+12000)×[JZ635_183_1.gif]=12857kN>12800kN 选B。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地震波的选取,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实际地震记录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数量; 2.对各组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剪力的平均值的最低要求。 【解题分析】 1.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地震波宜多选,保证率高。本题房屋高度较高,故选了7组,计算量偏大。按实际地震记录的加速度时程曲线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的要求,选5条,则人工加速度时程曲线选2条。 2.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地震剪力的65%,此处注意弹性时程分析时要用小震弹性的底部地震剪力。 3.本题机读通过率58.18%。 2. 同一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与小震弹性层间位移之比分别为:5.8;5.8;5.82;6.0;5.91;5.82;5.8 平均值为:5.85;最大值为6.0;根据《抗规》第3.10.4条条文说明, 取平均值时:[JZ635_184_2.gif] 取最大值时:[JZ635_184_3.gif] 选B。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时,大震下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参考值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大震与小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比较,应用同一软件的计算结果; 2.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小震弹性层间位移估算大震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 【解题分析】 1.结构性能化设计时,需要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10.4要求用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的小震弹性层间位移估算大震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未作具体规定。 2.考虑到进行大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所选取的地震波较少,属小样本,离散性大,实际工程中,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计算。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10.4条要求大震、小震分析时,用同一软件的计算结果。 4.本题机读通过率16.34%。

  • 考试布丁
    推荐下载科目: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机电工程)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建筑工程)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市政公用工程)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矿业工程)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铁路工程) 标准员 材料员 质量员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 房地产估价师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