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长高比过大的四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缝宽50~80mm

题目:关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下列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

解析: A符合《地规》第7.4.3条第1款; B符合《地规》第7.5.6条第2款; C不符合《地规》第7.3.2条,正确的说法应为“……,缝宽可为80~120mm”; D符合《地规》第7.4.2条。 【命题思路】 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和设计方法。本题主要考查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 【解题分析】 1.软弱土地区建筑物裂缝或损坏,主要是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超过上部结构所承受的不均匀变形能力。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分布规律,从建筑布置及结构处理两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2.本题为概念题,只需考生找到规范相关条款并仔细阅读即可甄别正确选项。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关于抗震设计时的构造要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建造在Ⅳ类场地上房屋高度为75m的框架-剪力墙结构,8度设防,丙类建筑;采用C50混凝土,HRB335级钢筋,则其框架角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为1.3%

  • 解析:A项,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表8.5.1,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LXL20160121_27_1.gif];C项,根据第11.5.2条,对吊车梁区段,取上柱根部至吊车梁顶面以上300mm;D项,根据表11.5.2,角柱柱顶的箍筋最小直径应为10mm。

  • [单选题] 四面开敞的15m单跨敞棚,如下图所示,有柱间支撑。承重砖柱截面为490×490(mm),采用MU10烧结普通砖,M5水泥砂浆砌筑。 [LXL20160205_1_152.gif]
  • 当屋架传来的荷载无偏心,且不计风载时,其柱底所能承受的轴心压力设计值最接近于(  )kN。

  • 189

  • 解析:2.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表3.2.1-1及第3.2.3条, A=0.492=0.2401m2<0.3m2,则γ[XBxa.gif]=0.7;f=0.7×1.50=1.05N/mm2;单跨单层弹性方案房屋,H0=1.5H=1.5×4.9=7.35m,β=H0/h=7.35/0.49=15;查表D.0.1-1,φ=0.745;根据式(5.1.1),柱底能承受的轴心压力为:N=φf[XBA.gif]=0.745×1.05×240100×10-3=187.818kN。

  • [单选题]下图所示为一个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面图。该建筑抗震烈度为8度,属于二级抗震等级。下列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中,正确的是(  )。 [LXL20160215_1_137.gif]
  • 除作x、y向的平动振型的抗震验算外,还要作扭转振型的耦联计算

  • 解析:已知L=4×9=36m,B=6×2=12m,B[XBmax.gif]=6×4=24m,l=6×2=12m,b=4×2=8m; 有:L/B=36/12=3.0;5.0;L/B[XBmax.gif]=12/24=0.5;0.3;l/b=12/8=1.5≤1.5。 其L/B[XBmax.gif]值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表3.4.3规定的8度抗震的限值,即该框架属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 底部剪力法,主要适用于房屋不发生扭转振动的、高度不大、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且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情况。 该结构扭转影响明显,利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设计是不合适的;本楼应按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房屋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抗震计算。

  • [单选题]某单跨无吊车仓库,跨度12m,如下图所示。承重砖柱截面尺寸为490mm×620mm,无柱间支撑,采用MU10普通黏土砖、M5混合砂浆砌筑,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屋盖结构支承在砖柱形心处,静力计算方案属刚弹性方案,室内设有刚性地坪。[2008年真题] [LXL20160205_1_149.gif]
  • 假设砖柱(构件)高度H=5.3m,试问,垂直排架方向砖柱的受压承载力设计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

  • 355

  • 解析:3.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表3.2.1-1得,f=1.5MPa;根据第3.2.3条,砖柱面积A=0.49×0.62m2=0.3038m2>0.3m2,γ[XBxa.gif]=1.0;查表5.1.3得,H0=1.25×(1.0H)=1.25×5.3=6.625m;β=γβH0/h=1.0×6.625/0.49=13.52;又e/h=0,根据附录D,φ=0.782;根据第5.1.1条,受压构件承载力:φ?f?A=0.782×1.5×303800N=356357N≈356.4kN。

  • [单选题]某建筑物中部屋面等截面挑梁L(240mm×300mm),如下图所示。屋面板传来活荷载标准值为p[XBzk.gif]=6.4kN/m屋面板传来静荷载和梁自重标准值g[XBzk.gif]=16kN/m。 [LXL20160205_1_161.gif]
  • 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抗倾覆要求,挑梁埋入砌体长度l1,应满足下列何项关系式?(  )

  • l1≥2.27m

  • 解析:1.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3-2011)第7.4.2条第1款,当l1≥2.2hb时,x0=0.3hb=0.3×300=90mm。式中,x0为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hb为挑梁的截面高度。根据第7.4.1条和第7.4.3条,挑梁的荷载设计值对计算倾覆点产生的倾覆力矩应满足:M[XBov.gif]≤M[XBzr.gif],即0.8Gr(l2-x0)=28.16×(1.38+0.09)2/2≤16×0.8(l1-0.092)2/2;即l1≥2.27m,此时x0=90mm;0.13×2.0270=295.1mm,满足要求。

  • [单选题]某矩形基础底面尺寸3m×3m,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图如下图所示,第②层土的室内压缩曲线如下图所示。 [LXL20160214_1_143.gif]
  • 根据上图所示的应力分布图和压缩曲线,第②层土的压缩系数a最接近于(  )。

  • 0.0013

  • 解析:1.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第14.1.9条,某一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应按下式计算:[LXL20160215_1_14.gif] p1相当于第②层土的平均自重应力为:[LXL20160215_1_15.gif]; p2相当于第②层土的平均自重应力与平均附加应力之和:第②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为: p[XB0z.gif]=[LXL20160215_1_16.gif],则:p2=p[XBzc.gif]+p[XB0z.gif]=66.4+84.3=150.7kN/m2。 由图查得,p1=p[XBzc.gif]=66.4kN/m2时的孔隙比e1=1.06,p2=150.7kN/m2时的孔隙比e2=0.95, 则压缩系数为:a=[LXL20160215_1_17.gif]=0.0013。 2.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第14.1.10条,则土的压缩模量为:E[XBzs.gif]=[LXL20160215_1_18.gif]。 3.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第14.1.8条, [LXL20160215_1_19.gif], 第②层土的压缩变形量为:[LXL20160215_1_20.gif], 其中h2为第②层土厚度;则压缩变形量为:Δs[XBzi.gif]=[LXL20160215_1_21.gif]。

  • [单选题]某3层内框架砖房,四角设有构造柱,建筑平面、剖面如下图所示。设防烈度7度,内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柱截面400mm×400mm,梁截面250mm×650mm,现浇混凝土楼、屋盖。砖强度等级MU10,砂浆强度等级一层为M10,二层为M7.5,三层为M5。外墙厚370mm,墙外缘距轴线120mm。山墙未设门窗,基础顶面标高-0.5000。已知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5300kN,G2=7100kN,G[XBzl.gif]=7500kN,各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设计值V1、V2、V3最接近于(  )。 [LXL20160215_1_141.gif]
  • 1353kN;1125kN;718kN

  •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对于多层内框架砖房,其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则根据表5.1.4-1,7度,α1=α[XBmax.gif]=0.08;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XbzEk.gif]=α1G[Xbeq.gif]=0.08×0.85×(5300+7100+7500)=1353.2kN;楼层地震剪力设计值计算具体见下表,对于内框架砌体房屋,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XBzn.gif]=0.2。 质点地震作用和楼层地震剪力V[XBzi.gif]的计算表 [LXL20160215_1_175.gif]

  • 考试布丁
    推荐下载科目: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机电工程) 二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市政公用工程) 劳务员 机械员 设备监理师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 注册岩土工程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咨询工程师(投资)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