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除老填土外,未经检验查明以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题目:下列关于地基基础设计的论述,何项是不正确的?

解析: 根据《地规》5.1.9条第6款,A正确。 根据《地规》6.1.1条第3款,B正确。 根据《地规》4.2.2条,C正确。 根据《地规》6.3.1条,D错误。 【命题思路】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应掌握地基基础的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要求。本题考查考生部分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要求。 【解题分析】 1.根据题意,四个选项中,三个正确一个错误,考试可凭概念判定选项D的论述是错误的,即可确定D为答案选项;考生也可逐条查阅相关规范的条文,找出唯一选项,但会花去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2.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6.3.1条,“未经检验查明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3.老填土和压实填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即使填埋时间很长,也可能是松散和欠固结的(例如云南滇池周边填埋已有30年的老填土),不具备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的条件,只有经检验查明且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方可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4.其他选项判断 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1.9条第6款,A的论述正确; 2)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6.1.1条第3款,B的论述正确; 3)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4.2.2条,C的论述正确。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一东北落叶松(TC17B)原木檩条(未经切削),标注直径为162mm,计算简图如图7-8(Z)所示。该檩条处于正常使用条件,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JZ634_121_1.gif]
  • 假定,不考虑檩条自重。试问,该檩条达到最大抗弯承载力时,所能承担的最大均布荷载设计值q(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5.5

  • 解析:1.根据《木规》第4.2.1条、第4.2.3条, TC17B的抗弯强度设计值1.15f[XBzm.gif]=1.15×17MPa=19.55MPa 根据《木规》第4.2.10条, 原木构件最大弯矩处位于跨中,其截面的直径d=162+9×2=180mm 根据《木规》第5.2.1条, [JZ634_121_2.gif] [JZ634_121_3.gif] [JZ634_121_4.gif] [JZ634_121_5.gif]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原木檩条按抗弯承载力控制时所能承担的均布荷载。 【解题分析】 1.原木构件最大弯矩处位于跨中,其截面的直径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4.2.10条计算。 2.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5.2.1条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均布荷载计算公式。 3.代入均布荷载计算公式即可。 2.根据《木规》第4.2.1条、第4.2.3条, TC17B的弹性模量1.15E=1.15×10000MPa=11500MPa 根据《木规》第4.2.10条,原木构件验算挠度时,可取构件的中央截面,其截面的直径d=162+9×2=180mm 根据《木规》第4.2.7条,挠度限值4000/250=16mm [JZ634_122_1.gif] [JZ634_122_2.gif]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原木檩条按变形控制时所能承担的均布荷载。 【解题分析】 1.原木构件验算挠度时,取跨中截面,其截面的直径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4.2.10条计算。 2.根据《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第4.2.7条,计算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3.根据简支梁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均布荷载计算公式。 4.代入均布荷载计算公式即可。

  • [单选题]抗震设防的某砌体结构,内墙厚度240mm,轴线居中,外墙厚度370m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局部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2007年真题] [LXL20160205_1_135.gif]
  • 梁B承受楼面竖向荷载的受荷面积(m2),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 11.1

  • 解析:1.梁B支撑的楼板长宽比=5/3.3=1.52<2,为双向板。双向板传递荷载的面积A由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上底宽1.7m,下底宽5m,高1.65m)组成,如下图所示。则A=(1.7+5)×1.65=11.1m2。 [LXL20160214_1_4.gif] 2.在Y向地震作用下,计算墙A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时,其每层楼面的从属面积按横墙承担的全部荷载面积计算,为由长度1.65+3.3+1.65=6.6m、宽度1+5+0.25=6.25m围成的矩形面积,如下图所示。则A=6.6×6.25=41.25m2。 [LXL20160214_1_5.gif]

  • [单选题]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如下图所示。已知集中荷载P=GK+QK,静载GK=10.5kN(包括构件自重),活载QK=9.6kN。提示:活载标准值大于4.0kN/ m2,计算屋架杆件内力时不考虑节点次应力的影响。 [LXL20160121_35_1.gif]
  • 若下弦杆截面尺寸均为b×h=250mm×250mm,采用C35级混凝土,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设下弦杆S4轴向力标准值N[XBzk.gif]=181.6kN,全截面纵向受力钢筋为[LXL20160121_2_1.gif]14,混凝土保护层c=30mm,则杆件的最大裂缝宽度最接近于(  )mm。

  • 0.138


  • [单选题]已知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截面尺寸为b×h=250mm×500mm,C25混凝土,纵筋用HRB335级钢筋,箍筋用HPB300级钢筋,a[XBzs.gif]=35mm。
  • 若弯矩设计值M=90kN·m,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则受弯纵筋A[XBzs.gif]为(  )mm2

  • 714.0


  • [单选题]未考虑非结构构件刚度影响时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最接近于(  )项数值。
  • 0.9

  • 解析:具体计算如下: ①框架总抗侧移刚度D值为: [LXL20160215_1_196.gif] =34.74×104kN/m ②楼层平均高度为:[LXL20160215_1_197.gif]=H/h=39.3/10=3.93m; ③框架平均总刚度为:C[XBzf.gif]=D[[LXL20160215_1_197.gif]]=34.74×104×3.93=136.528×104kN; ④剪力墙平均总刚度为: [LXL20160215_1_198.gif] ⑤总刚度特征值为:[LXL20160215_1_199.gif]; ⑥结构顶点假想位移为:把各楼层重力荷载折算成连续均布荷载,有:q=∑G[XBzi.gif]/H=89500/39.3=2277.35kN/m;当λ=1.20时,位移系数ψ[XBzu.gif]=8.07,结构顶点假想位移为:μ[XBT.gif]=ψv[XBzu.gif]qH4/100EI[XBzw.gif]=8.07×2277.35×39.34/100×1515.69×106=0.289m; ⑦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2010)第4.3.17条及附录C式(C.0.2),取ψ[XBT.gif]=1.0,[LXL20160215_1_200.gif]。

  • [单选题]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009年真题] [LXL20160216_1_19.gif] 平面图(单位:mm)
  • 考虑非承重墙体刚度,折减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0.60s,试问,该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1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

  • 0.093


  • [多选题]《地基规范》图8.5.17-2中,从图上看,似乎按考虑45°角对h0进行取值更合适,为什么规范取为承台外边缘的有效高度?

  • [单选题]某三层端部墙窗洞处立面如下图所示,窗洞宽1.20m,外纵墙上搁置长向板。板底距离上皮过梁底0.72m,板上有女儿墙。若外纵墙墙厚370mm(墙面自重标准值为7.78kN/m2),已知传至+10.72m标高处的荷载设计值为31.3kN/m。采用MU10砖,M5混合砂浆。
  • 若该过梁承受弯矩设计值M=6.5kN·m,采用钢筋砖过梁,则在砖过梁底部的钢筋配置面积最接近于(  )mm2。(钢筋采用HPB235)

  • 51.7

  • 解析:3.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7.2.3条,过梁的截面计算高度按板下的高度采用,故h=720mm;根据第7.2.4条,过梁底面砂浆层的厚度为30mm,过梁的有效高度h0=h-a[XBzs.gif]=720-30/2=705mm;采用HPB235热轧钢筋,f[XBzy.gif]=210N/mm2;由式(7.2.3)得配筋面积为:

  • 考试布丁
    推荐下载科目: 一级建造师(公共科目 水利水电工程) 劳务员 资料员 注册安全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土地登记代理人 房地产经纪人
    @2019-2025 布丁学网 www.51ksbd.net 蜀ICP备2001229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