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诊尺肤
题目:触摸病人从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皮肤,以诊察病情,称为
查看原题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新加香薷饮组成中除香薷、银花、连翘外,还含有的药物是
厚朴、鲜扁豆花
解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
[单选题]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白术
解析: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气郁不利,痰气内生,痰气相结而壅滞于咽,则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情志不畅而加剧气机郁滞,则因情绪不佳而加重;气机郁滞,浊气不行,则胸闷;经气经脉不通,则胁痛;气逆于肺,则咳;气冲于胃,则呕;舌淡,苔薄腻,脉弦均为痰阻气郁之征。其治当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解郁散结,降逆顺气,醒脾和胃。厚朴下气开郁,行气化痰化瘀,芳香醒脾。茯苓健脾和胃,渗湿利痰。生姜降逆化湿,和胃化痰。干苏叶疏利气机,畅利咽喉,开郁散结。
化痰药与行气药相配伍,气顺则痰消;燥湿药与渗利药相配伍,以增化痰祛痰作用。
[单选题]以下哪种障碍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阳痿
[单选题]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
足三里
解析:一、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循行.png]
二、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2.四白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目赤痛痒、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地仓
定位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证。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4.颊车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5.下关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颔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
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6.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 平刺0.5~1寸。
7.人迎
定位 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之后。
主治 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操作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8.粱门
定位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9.天枢(大肠之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0.水道
定位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1.归来
定位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操作 直刺1~1.5寸。
1.伏兔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 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操作 直刺1~2寸。
2.梁丘(郄穴)
定位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 直刺1~1.2寸。
3.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4.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2寸。
5.条口
定位 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 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1~1.5寸。
6.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 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下肢痿痹;乳痈。
操作 直刺1~1.5寸。
7.丰隆(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 头痛、眩晕;癞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8.解溪(经穴)
定位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0.5~1寸。
9.内庭(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10.厉兑 (井穴)
定位 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操作 浅刺0.1寸。
[单选题]不属于艾炷灸的是
蒜泥灸
解析: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太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剌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祛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O.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e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单选题]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的经脉是( )
冲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