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斛可用治的病证是阴虚肺燥干咳痰少、咳血
胃阴虚之胃脘疼痛,烦渴、舌干#
阴虚火旺,骨蒸劳热#
肾阴亏虚,筋骨痿软#
肾阴亏虚,目暗不明#
- 肝气郁滞型泄泻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脾俞
阴陵泉
百会
太冲#
期门#太冲、期门可疏肝理气。
- 服药已微除,若阳气重,其人仍可( )皮疹呈淡褐色,皮损成片,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苔薄或白腻,脉濡缓者,宜选用的腧穴是"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 )发烦#
目瞑#
衄#
便血
尿血风池#
大椎#
合谷#
外关#
曲
- 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调节的作用是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是( )生成
吸收
输布#
排泄#
运行#先深后浅
重插轻提#
提插幅度大
提插频率慢#
提插幅度小#
- 厥阴病提纲证包括( )下列哪些是实证腹满的特点( )用白术治脾虚水停之痰饮、水肿、小便小利,是取其什么功效消渴#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利不止
心中疼热#
气上撞心#腹皮绷急
腹满时减,复如故
腹满减不足言#
- 《素问·热论》全篇原文所涉及的外感病有( )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有( )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广义伤寒#
狭义伤寒#
温病#
寒湿病
暑病#五苓散#
猪苓汤#
栝楼瞿麦丸#
蒲灰散#
滑石白鱼散#压痛#
皮下出血
结节#
- 大承气汤证的主症有( )厚朴大黄汤与下列哪些方剂的药味相同( )潮热#
绕脐痛#
大便乍难乍易#
喘冒不得卧#
脉涩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厚朴三物汤#
厚朴麻黄汤
- 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 )临床上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有些病证可延长时间,如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病候表现为( )清泄里热#
顾护阴液#
先表后里
主以攻下
透邪外出#慢性病#
疼痛性疾病#
顽固性疾病#
痉挛性疾
- 地龙的功效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可治疗( )皮肤针法是古代下列刺法发展而来的定惊#
利尿#
清热#
平喘#
通络#耳聋#
少腹痛#
胸痛
目黄#
发热#半刺#
扬刺#
毛刺#
豹纹刺
络刺
- 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阳损及阴”指的是治疗心脾两虚型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认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主张治疗热病经方中应配合寒凉清热药
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
- 水逆证可以见到的临床表现是春温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其治法是( )手指同身寸包括( )小便不和#
心烦不得眠
渴欲饮水#
大便燥结
水入即吐#滋肺胃
攻下热结
育肾阴#
清心火#
养心安神拇指同身寸#
- 火性“炎上”的引申义是牡丹皮的主治证是治疗瘀血阻络型痴呆可在基本处方上配用条达
温热#
上升#
光明#
承载血瘀经闭#
温毒发斑#
跌打伤痛#
血热吐衄#
无汗骨蒸#膈俞#
肝俞
中府
委中#
三阴交瘀血阻络加血海、委中以活
- 不可深刺的穴位是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冷汗淋漓,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微弱而结代者宜选用的腧穴是中府#
秩边
足三里
肩井#
少商#心俞、肺俞#
肾俞、膻中#
中府、关元#
定
- 下列各项中,与肝肾两脏相关的是莲子所主治的病证是艾炷灸临床可分以下两大类水火既济
先后天互资
藏泄互用#
精血同源#
阴阳承制遗精滑精#
带下#
脾虚泄泻#
心悸、失眠#
肾虚阳痿直接灸#
化脓灸
非化脓灸
间接灸#
隔
-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是足太阴脾经证治可选用增强作用,提高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改变性能和功效#
便于调剂#
便于定向用药#太白#
章门#
脾俞#
大横#
足三里#太白、章门、大横属脾经,脾俞为脾之背俞,足三里属相表里的胃
-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寒淫于内,应( )针刺睛明穴要注意治以甘热#
佐以甘辛
以咸写之#
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闭目#
眼球向外固定#
不提插不捻转#
针刺1-1.5寸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含义是(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方法有阴虚不能制阳
营卫失调
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脉象浮弱#
正虚邪盛针刺#
艾灸#
拔罐
耳针#
皮肤针#拔罐主要适用于通经活络。
-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 )治疗肝肾亏虚型痴呆可在基本处方上配用皮肤针法是古代下列刺法发展而来的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
足阳明经#
任脉#
足厥阴经#膈俞
肝俞#
中府
委中
三阴交#半刺#
扬刺#
毛刺#
豹纹刺
络刺肝肾阴
- 细辛治疗阳虚外感、鼻渊、牙痛、痹痛及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是取其什么功效肝阳上亢型头痛,治疗时除取肝俞穴外,并可取通窍#
祛风止痛#
温肺化饮#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风池#
侠溪#
肾俞#
行间#
蠡沟
- 湿病治疗不能用的治法为( )治疗鼻出血的基本处方是肾虚腰痛宜选用的腧穴为微发汗
火攻#
大汗#
攻下#
利小便迎香#
外关
印堂#
上星#
合谷#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肾俞#
命门#迎香为手阳明经穴,位于鼻旁,为治鼻病之
- 在《灵枢·寿夭刚柔》篇中,药熨的方药组成中包括( )膀胱虚寒和膀胱湿热均适用的腧穴是属于足太阴经脉的穴位有醇酒二十升#
蜀椒一斤#
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
麻黄一斤中极#
膀胱俞#
气海
京骨#
委中#血海#
梁丘
梁门
- 既能平肝潜阳,又能息风止痉的药物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处方是下列描述正确的有羚羊角#
石决明
天麻#
钩藤#
磁石中脘#
足三里#
内关#
脾俞#
胃俞#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为俞穴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为络穴#
脏腑
- “阳明病,法多汗,甚至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形寒肢冷,湿邪阻于肌肤#
津血不足,汗出无源#
热欲外越不得汗,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天府在臂内侧,肱二头肌腱桡侧缘#本病属于心绞痛中心肾阳虚型,心俞、巨阙、肾俞、京门温补心肾
- 人外感于寒时的症状有( )青黛的主治病证是黄疸的基本病机为腹胀#
腹痛#
泄泻#
发热#
咳#瘟毒发斑#
血热吐衄#
肺热咯血#
暑热惊痫#
咽痛口疮#饮食所伤
湿邪阻滞#
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脾胃虚弱
肝胆湿热黄疸的基本
- 秦汉时期对经络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著作是治疗中耳炎《黄帝内经》#
《伤寒论》
《五十二病方》
《难经》#
《帛书经脉篇》取手、足少阳经在耳部周围的耳门、听会、翳风等穴#
疏利少阳、行气通窍#
活血通络、调和少阳
- 服药方法的主要内容是肝阴不足型胁痛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呼吸补泻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服药时间#
服药多少#
服药冷热#
服药的剂型#
服药时的配伍中脘
膈俞
肝俞#
肾俞#
迎香透四白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患
-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内脏是忌服鹿茸的病证有心#
肝#
脾#
肺#
肾精血不足
肾阳虚衰
阴虚阳亢#
血分有热#
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扶助人体阳气的治法包括( )药性咸寒的药物是甘草的解毒作用是逸者行之
劳者温之#
燥者濡之
损者温之#
结者散之石决明#
珍珠母#
羚羊角#
地龙#
僵蚕#解热毒#
解药物中毒#
解蛇毒
解梅毒
解
- 天冬的功效是下列药物火煅后可以内服的是水气凌心,心阳不振,心神不安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养阴润燥#
清心火
清肺生津#
养肝明目
润肠通便龙骨#
雄黄
石决明#
石膏
朱砂胃俞
水分#
地机
阴陵泉#
足三里水分阴陵泉
- 属原络配穴法的是公孙、丰隆
太冲、光明#
内关、阳池#
列缺、合谷#
神门、支正#
- 《灵枢·本藏》中,“此人之常平也”应当包括禀赋强
血和#
卫气和#
志意和#
寒温和#
- 下列真武汤加减法中,哪几项是正确的( )下列各项中,与肝有关系的是若咳,加五味子、细辛、生姜
若小便利,去茯苓#
若心悸,加桂枝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
若呕,去附子,加半夏为血海#
刚脏#
气海
罢极之本#
水谷气血
- 颞前线正确的描述为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基本处方用穴是头颞部胆经颔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头颞部头维穴与颔厌穴的连线
治疗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和口腔疾病#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眼病足癣等足三里#
内
- 饮食失宜包括暴饮暴食#
过饥#
过饱#
过食肥甘#
过食辛辣#
- 下列经文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有( )导致晕针发生的原因有"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体质虚弱#
针尖带
- 温病发热的热型主要有以下哪几种( )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来解释的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局部取穴用发热恶寒#
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气虚可引起血虚#
阳中求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阴病治
- 雷公藤的功效有用皮肤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选取以下腧穴下列属于经脉的是(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
杀虫解毒#
除湿和胃耳门#
颊车#
胸1~4夹脊#
合谷#
外关#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奇经八
- 肺气宣发,向上向外升发布散的主要物质是浊气#
卫气#
血液
津液#
水谷精气#
- 下列哪些是痉病的临床表现( )小青龙汤可治疗( )中风中脏腑脱证的主穴和配穴为气上冲胸#
胸脘痞闷
口噤不语#
角弓反张#
脉象沉迟#痰饮
支饮#
悬饮
溢饮#
留饮人中#
内关#
关元#
气海#
神阙#
- 温病邪在气分的热型有( )身热不扬#
壮热不寒#
寒热往来#
身热夜甚
日晡潮热#